渝北区检察院检察六部
在重庆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渝北,有这样一支七人组成的未成年人检察工作团队,他们用责任担当和温情检爱,护航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它就是渝北区检察院检察六部。该部先后被授予“全国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先进集体”“全国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先进集体”“全国青少年维权岗”等荣誉称号。
“一站式”救助中心
用爱精心呵护受伤心灵
在渝北区检察院检察六部办公室,挂着一面“执法为民、呵护成长”锦旗,送锦旗的人是一名9岁女孩兰兰(化名)的母亲。
兰兰是一起猥亵案的受害者。2018年底,由于多次受到猥亵,兰兰心理遭受了严重创伤,变得异常敏感,已经无法正常和他人交往。
“每次办理这样的案件,我都感到无比痛心。”“莎姐”检察官从小娟说,“但是,我们会凭借自己的专业和责任,尽最大力量去抚平未成年受害人的生理、心灵创伤。”
“一站式”救助中心成立
2019年6月,经过该部的不懈努力和沟通协调,渝北区“未成年人一站式救助中心”在区妇幼保健院设立,凡是被害人为未成年人的强奸、强制猥亵等侵害未成年人人身权利的案件,均在救助范围。
未成年人一站式救助中心重在“一站”二字。
如何保护未成年人的隐私且不让其受到二次伤害?该部与区法律援助中心联系,为兰兰指派了熟悉未成年人身心特点的律师作为诉讼代理人,为其提供法律援助。
与此同时,为帮兰兰度过心理关,他们还联系了心理咨询专业人员,多次对兰兰进行心理测评和心理干预,缓解不安情绪,克服心理阴影,实现心理重建。
在“一站式”救助过程中,从小娟还注意到兰兰的家庭生活困难,符合司法救助条件。为此,该院迅速启动司法救助程序,为兰兰申请到了司法救助金。
兰兰的成功救助只是“一站式”救助中心运行中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该部先后提供个性化心理疏导36人次,用爱精心呵护着每一个受伤的心灵。
临界预防
助力迷途少年回归正途
《未成年人保护法》是保护所有孩子的。结合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实际,检察六部分析研判,创新举措,努力破解未达刑事责任年龄青少年的帮教工作难题,尽可能地做到情与法的融合。
2019年6月,“莎姐”检察官王涵在办理一起盗窃案时,发现涉罪的张某某、孟某某均未满16周岁,因此未追究刑事责任。但两人都已处于刑事犯罪的临界年龄,很有必要对其开展临界预防帮教工作,以免二人再次走上犯罪道路。
“我们及时对两个未成年人进行了法治教育,并且由具有心理咨询师资质的检察官,对他们进行了心理测评和辅导。同时与家长进行了座谈交流,了解家庭教育、亲子关系,督促家长关注孩子的日常行为、心理状态,实施有效的家庭监管。”王涵介绍到,“我们还联合社区,确定了三个月的社区网格化跟踪帮教,每个月我们会和网格员一起,进行家访或者电话、微信联系,了解他们的生活、学习、交友和思想动态等情况,引导和督促两人建立良好的行为习惯。”
帮教结束后,社区网格员老林说到,“原来针对这样的孩子,就只能一放了之,现在建立临界预防机制,对这些迷途少年跟踪帮教,预防再犯,着实太有必要。目前,两个孩子表现良好,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都找到合适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已经步入正轨。”
2019年8月,检察六部牵头联合7个职能部门、群团组织,正式制定了重庆市首个涉案未成年人临界预防协调工作机制,已建立起渝北区未成年人临界预防数据库,并联合司法社工、观护基地、社区网格员等社会力量,已经对10名未达刑事责任年龄未成年人开展了观护帮教工作,帮教后,这些未成年人都没有发生再次违法犯罪的情况。
“莎姐”大普法
让“高冷”法治更有趣味性
近年来,该部的办案量一直位居全市前列,尽管办案压力大,“莎姐”普法宣传也一直在线,创意不断。
“110,救助哨,要把警电及时报,告诉时间和地点,还有坏分子特征……”开学第一天,“法治进校园”的主讲人丁涵,正带领着渝北区茨竹中心校的同学们齐声朗读“莎姐”团队自创的快板词。
为了提高普法宣传的规范化和针对性,作为部门负责人,丁涵带领“莎姐”团队吸取经验,积极创新,2018年,整合研发了“莎姐大普法主题课程”,设置了关于“犯罪预防”“自我保护”“心理疏导”三个主题18项课程,供学校“点单式”选择课程,并联合渝北区教委向辖区学校推广课程,目前已经深入辖区57所学校开展法治巡讲活动,授课覆盖近2万余人。
在课程设置上,特别注重课程的趣味性,通过组织检察开放日、“小小检察官”模拟庭审、法治情景剧等丰富的活动,配合浅显易懂的语言来讲授法律知识,让学生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下学习法律知识。
近5年来,该部向未成年人提供法律援助639人次,申请司法救助金26.5万元,开展社会调查379人次,封存犯罪记录401份,帮助104名未成年人重新回归社会,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