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重庆市铜梁区人民检察院>>图片新闻
【“双先”表彰】戴静:用心绘就未检路上的三重守护答卷
时间:2025-07-15  作者:  新闻来源:  【字号: | |

在重庆市铜梁区检察院,检察一部主任戴静的身影,是许多迷途少年心中那道穿透阴霾的光。她的目光锐利,能洞穿卷宗背后涉罪少年的迷茫与困境;她的双手有力,既能握紧法律利剑精准打击犯罪,又能以春风化雨般的温情抚平创伤、重塑希望。

深耕未成年人检察领域13载,她帮助200余名涉罪少年重归正途,荣获“重庆市三八红旗手”“检察机关先进个人”等多项荣誉,她所带领的团队也被评为“全国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先进集体”。荣誉背后,是她用心用情书写的三份守护答卷。

答卷一:筑牢个体“生命线”,在个案中点燃重生星火


2012年,怀揣着对未成年人检察事业的热爱,戴静踏入铜梁区检察院未检组,自此开启了守护少年成长的征程。2018年,戴静调任铜梁区检察院检察五部主任。面对堆积如山的卷宗,她始终保持着敏锐的洞察力和细腻的共情力。“他们不是冰冷案卷里的名字,而是一个个需要被拉一把的孩子。”这是戴静常挂在嘴边的话。她坚信,涉罪行为的背后往往隐藏着更深的困境,解开这些“症结”,才能真正挽救一个少年、守护一个家庭。

2021年的一个午后,戴静在审阅一起未成年人盗窃案卷宗时,一个细节如同一根刺扎进她心里——涉案少年小黄既没有户籍,也没有身份证。“没有身份,他该如何在社会立足?”这个疑问让她坐立难安。第二天一早,她便踏上了走访之路。

四月的山城,阳光已带着灼热。戴静穿梭在老旧街巷,最终停在了一栋墙皮斑驳脱落的居民楼前。推开吱呀作响的房门,昏暗的房间里堆满了杂物。通过深入走访家庭、邻居和社区,戴静拼凑出令人心酸的真相:小黄当年在家出生,缺乏《出生医学证明》,这看似简单的缺失,却让他在17年人生里沦为“黑户”。无法入学,只能眼巴巴看着同龄人走进校园;求职无门,在无助与迷茫中滑向犯罪深渊。

“绝不能让一个身份问题,困住孩子的一生!”戴静语气坚定。回到单位,她立刻行动起来。她化身“破局者”,穿梭于派出所、卫健委和社区之间,查阅海量档案,反复沟通协调。那些日子里,她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办理流程和注意事项,手机里存满了与相关部门的沟通记录,一步步引导小黄一家为其“正名”。

当崭新的户口本上清晰地印着小黄的名字时,这个曾经桀骜不驯的少年眼中闪烁着泪花。那一刻,戴静知道,这不仅是一张纸,更是小黄人生的转折点。她趁热打铁,对小黄父母开展家庭教育指导,通过一次次耐心地谈话,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失职,为孩子的回归筑牢家庭保护屏障。

“孩子犯了错,我们要为他打开一扇窗;孩子的权益没有得到保护,我们要为他撑起一把伞。”在戴静看来,挽救一个孩子,就是守护一个家庭的希望。

答卷二:织密社会“防护网”,以检察智慧推动源头治理


随着工作经验的积累,戴静的目光逐渐从个体延伸到社会层面。“未成年人保护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要从根源上消除隐患。”她敏锐地察觉到,一些社会现象可能成为影响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隐形杀手”,而未成年人文身问题就是其中之一。

2022年,在办理一起未成年人抢劫案时,涉罪少年小肖脸上的文身引起了戴静的注意。随后,她排查发现,在多名涉罪未成年人中,竟有不少人存在文身情况。“这些文身可能会成为他们未来融入社会的阻碍。”戴静内心充满担忧。她立即展开深入调研,走访多家文身店,详细了解行业现状。看到部分店铺毫无底线地为未成年人提供文身服务,她感到痛心又愤怒。

“必须改变这种状况!”戴静回到办公室,立刻投入到检察建议的起草工作中。她查阅大量资料,研究相关法律法规,反复斟酌每一个字句。为让建议更具可行性,她还主动联系市场监管局、司法局等部门,征求专业意见。经过一周的努力,一份详细的检察建议终于完成。

在她的推动下,一场针对未成年人文身的专项整治行动全面展开。全区37家文身店接受检查,14家已整改,2家被约谈,“禁止未成年人文身”的警示牌在店铺醒目位置高高挂起。不仅如此,她还联合相关部门开展宣传活动,走进学校、社区,向未成年人和家长普及文身的危害。从个案办理到社会治理,戴静用行动织就了一张坚实的未成年人保护网。

答卷三:搭建成长“阶梯桥”,铺就迷途少年归航之路


在实践中,戴静不断探索未检工作的新路径。她深知,对于这些特殊的孩子,单纯的惩戒远远不够,更需要为他们提供回归社会的能力和信心,铺就一条看得见未来的“归航之路”。

在深化未检工作的关键阶段,铜梁区检察院与铜梁区全德学校联合出台《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和教育矫治工作衔接机制》,依托驻校“莎姐”工作站,戴静开启了全新的帮教探索。她将工作重心下沉到学校,把自己当作孩子们的“引路人”,每天深入观察他们的状态,针对性地制定帮教计划。

2025年春节前夕,戴静留意到留校少年们的低落情绪,特意策划了法治“加分赛”活动。“哪些场所禁止未成年人进入?”“遇到校园欺凌该怎么办?”随着一个个问题抛出,孩子们从最初的羞怯到积极抢答,眼中逐渐焕发出光彩。当少年小于答对问题获得积分时,他攥着积分卡认真地说:“我要攒够积分回家,还要学门技术养活自己。”戴静拍了拍他的肩膀:“只要肯努力,未来一定有希望。”

历经大量个案的积累和沉淀,在她的推动下,检校合作建立了罪错未成年人分级干预协同发力格局,并会签《关于重庆市铜梁区全德学校罪错未成年人分级干预、教育矫治工作机制》,不断完善社会化帮教体系。针对不同孩子的特点,开设电工、烹饪、手工等职业课程,并对接企业提供实习机会。截至目前,他们已为48名学生开展临界预防、98人提供心理疏导,帮助3名附条件不起诉未成年人重返校园,2人考上大学,30人通过职业培训实现就业,将帮教从校内延伸到校外,为迷途少年架起了一座通往自食其力、融入社会的“阶梯桥”。

13年未检征程,在这片特殊的土地上深耕不辍。她用“救一个”的执着破解个案困局,以“治一片”的担当推动社会治理,更以“拉一把”的温情搭建成长阶梯,在未成年人司法保护的立体画卷上,戴静以一名新时代检察官的忠诚与热爱,浇筑起一座司法护航的坚固堡垒,守护着青春向阳而生。


版权所有:重庆市铜梁区人民检察院 联系电话:023-45672000
技术支持:正义网 京ICP备10217144号-1
本网网页设计、图标、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转载、摘编或建立镜像,禁止作为任何商业用途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