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日到15日,我参加了检察日报社涉检网络舆情引导高级研修班培训。短短四天的课程,让我深刻感受到了作为青年检察干警的责任与使命,对如何做好舆论引导工作有了进一步清晰认识和深入思考。
网络舆情传播速度极快,尤其是在社交媒体、新闻网站和论坛等平台,一条负面信息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扩散至大众的手中。因此,面对网络舆情的第一原则就是“及时回应”。站在回应事件、处置舆情的第一线,判断和处置上如果存在回避、敷衍、等靠上级的工作惯性,非常容易将模糊的信息扩散,带来公众猜忌,从而影响第一时间的权威性。因此,辨别事件的“大小”,要筑牢群众意识、建立平台思维、提升直面问题的触网能力,积极应对的真诚回应以及系统完整的应对流程和机制。
如今,在互联网这个开放、平等、包容的大环境里,在“人人都是媒体记者”的互联网时代,难免会遇到这样那样的质疑、争议、批评等声音,不能只喜欢听好听的、不敢听负面的。利用网络加强执政监督,既是大势所趋,也是工作需要。其中,也不乏资本操弄流量伪装民意倒逼相关部门的行为,这个时候我们就要注意甄别舆情真假,应保持冷静、审慎发言,切忌一味迎合舆论。只有真正意义上的重视思想、整改问题,才能收获更多网民真情实意的“点赞”和“好评”。
应对舆情易、解决事情难。互联网已然成为我们同群众交流沟通的新平台,是群众对社会公共事务所持有的意见和情绪的集中反映,因此,解决实际问题才是对舆情的最好回应。舆情应对不只是宣传部门应对舆论危机,更需要多个部门携手联动共同做好舆情分析研判,寻找事件真相,作出具有普遍的、公认的、正确的价值取向的回应。把该解决的问题解决好,把该追究的责任问责到位,通过应对舆情有效提升检察机关的公信力,让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检察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
截至2024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近11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舆论导向正确,就能凝聚人心、汇聚力量,推动事业发展;舆论导向错误,就会动摇人心、瓦解斗志,危害党和人民事业。”作为涉检网络舆情工作者,始终活跃在司法与民意碰撞、交融的“敏感地带”,肩负着舆情监测预警和风险应对化解的重要使命,要做好舆情引导工作,就要以创新思维为引领,善于融合多种媒体形式,主动、正确发声,用检察好声音传递正能量,努力做公平正义的守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