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检工作需要综合履职,不能止步于办案,更要立足办案,推动落实未成年人保护制度和增强未成年人的法治意识。这是黎佳日常工作的写照。
“身上的文身哪里来的?你是未成年人,可以随意文身吗……”一番询问下来,唐某的头越来越低,向黎佳交代了他在街上文身的经过。
2023年2月,黎佳在办理唐某寻衅滋事案件时,发现唐某手臂上遮掩的文身。文身易感染、难复原,文身不仅使其将来就业受限,还会危害身心健康,带来的隐患不可小觑。
唐某作为未成年人身上的文身是怎么来的?显然这里面有“猫腻”。让黎佳心中更为担忧的是,唐某可能不是个例,辖区内一些文身店或许已经悄然为有文身意愿的未成年人打开大门。
梳理相关案件后,多名涉罪未成年人身上不同程度的文身坐实了黎佳的猜测,通过进一步实地摸排,大足区多家文身店存在未在店铺显著位置标明禁止未成年人文身标志、未核实未成年人身份证就提供服务、无证清洗文身等问题暴露出来。
“未成年人没有文身自由。根据《未成年人文身治理工作办法》,任何企业、组织和个人不得向未成年人提供文身服务。”黎佳向相关行政部门送达检察建议,建议其规范营业执照登记注册、开展专项检查督查、加强法治宣传教育。
收到检察建议后,相关部门采取积极行动,对城区及乡镇7家文身店逐一开展检查,督促全部文身店完善经营规范。在之后检察机关组织的“回头看”中,黎佳发现辖区文身店已在醒目位置粘贴“不向未成年人提供文身服务”标语,并建立了文身台账登记制度。
“未成年人身体和心智发育都尚未成熟,除了将潜在风险阻挡在外,还需让他们理性认识文身,了解文身的危害。”为此,黎佳及同事以“拒绝文身、从我做起”为主题,开展送法进校园活动,向学生讲述文身的危害,普及学生3000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