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诉讼
【长江生态检察官】长寿:检察建议助力长江文物保护,“长江航标遗产”古塔再现风华
时间:2023-11-15  作者:  新闻来源: 【字号: | |

金秋时节,长寿长江北岸黄草山,洁白的古塔于苍翠环抱间静静矗立,43米高的塔顶上,重铸后的塔刹在阳光照耀下熠熠生辉。

“原有的塔刹被雷击所毁,此次一体化锻造重铸后,我们还新增了避雷设施,避免再受损坏。”10月30日,历时一年保养维修后,“航标遗产”白塔再度回归人们的视野。在回访现场,长寿区检察院长江生态检察官向代表委员们介绍了修缮情况。



不同于其他古塔,白塔又称文峰塔,始建于1866年,因长江来往船只以白塔为标志,便知前方滩险浪恶的“不语滩”水域将近而有航标功能。环绕塔座,八棱处皆有莲花绣球装饰的石狮造像,拾级而上,每层内设佛龛,其石刻雕塑和建筑结构反映了清朝后期三峡地区的建筑特色,具有极高的历史、人文、艺术及科学价值,是重要的长江三峡文物,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与长江黄草峡构成的“黄峡塔影”美景,更是著名的“长寿八景”之一。

“受自然风化因素影响,塔身存在多处脱落及裂痕,塔檐被大量植被占据侵蚀,塔刹损毁缺失……”2020年8月,长寿区检察院长江生态检察官对辖区文物保护情况进行排查,发现白塔现状不容乐观。

“清代陕甘提督、振威将军胡超曾登临白塔,留下《黄草峡新塔成》一诗,白塔的人文底蕴十分丰厚,是长江文化的现实体现,绝不能让这一美景在我们这代消逝。”同年9月1日,长寿区检察院正式立案调查。

调查发现,白塔的佛像、石狮、莲花等雕刻存在一定程度的损毁,塔壁内外人为乱刻乱划严重,塔身存在自然腐蚀风化,塔顶还存在漏水等现象。

白塔如老人,及时“祛病”才能延年益寿。

9月18日,长寿区检察院就该案向区文旅委发出行政公益诉讼诉前检察建议,督促其依法履行日常巡查、设施完善、安全执法、普法宣传等监管职责,积极开展白塔修缮及周边环境整治等综合保护。

收到检察建议后,区文旅委迅速研讨推进整改方案,立即安排保护员对塔身开展看护,按照国家统一标准,为白塔制作了文物保护单位标志牌和责任公示牌,明确其文物身份,并科学划定了文物保护范围。

由于修缮工程大,涉及内容多,为保证塔体的最佳修缮效果,区文旅委专业人员与承办检察官多次就修缮方案进行现场勘察,2022年4月,经4次申报完善,重庆市文物局批复同意了白塔修缮工程设计方案,同年5月,长寿区政府批复同意该工程立项,使用专项资金修缮。

“此次修缮严格遵循‘修旧如旧’和‘最小干预’等文物修缮原则,力求采取传统工艺,利用相同或相近材料,在保证主体坚固的基础上,最大限度还原白塔的文物美感。”2022年10月,经公开招标,具有丰富文物修缮经验的山西省古建筑集团有限公司入场开展修缮工作,并逐步对周边环境进行综合整治,长江生态检察官多次回访修缮现场,督促跟进整改效果。

从塔顶的塔刹、塔檐、彩绘、石刻,到墙面和地坪的维修铺设……2023年5月19日,经过精心修缮,白塔修缮工程顺利通过初步验收,“既要让白塔保留清代美学简约古朴的意蕴,又要替它擦去满面尘霜,焕新容颜。”

“玉带(指长江)缠腰,白塔镇水,检察机关让老长寿人的记忆又‘活’了过来。”回访现场,重庆市人大代表、长寿区中医院党委书记龚致平由衷感慨。

古塔的隐患得以消除,但文物保护并未止步。

白塔问题是否为个例?如何更好地常态化保护辖区文物、赓续长江文脉?在检察机关建议下,区文旅委做了大量行之有效的工作。区政府与街镇、街镇与辖区内文物单位每年签署文物安全责任书,层层落实文物保护责任,全面构建区、街镇、村社三级文物保护网络,聘请文物保护员对辖区内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点进行日常看护,采取“定期+抽查”结合方式实地巡查文物保护现状。建立文物保护专项线索汇报机制,区文旅委专业人员第一时间掌握文物保护信息,确保问题早发现、早处理。营造全民保护文物的浓厚氛围,利用重要活动和关键节点,精心制作文物保护宣传展板,在全区范围开展全方位宣传活动。

“长江文物是长江文化内涵的重要载体,是标志长江文化源远流长的主要见证。目前,区文旅委正在对白塔周边旅游环境进行提档升级。下一步,我们将携手行政机关进一步健全协作机制,继续加大辖区内长江文物的保护力度。”长寿区检察院副检察长周红表示。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重庆市长寿区人民检察院 联系电话:023-40402000
技术支持:正义网 京ICP备10217144号-1
本网网页设计、图标、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转载、摘编或建立镜像,禁止作为任何商业用途的使用。
长寿检察官方微信
长寿检察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