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护民生】典型案例|从信访到信法,了结32年军属揪心事
时间:2024-10-30 作者: 新闻来源:
【字号:大 | 中 | 小】
一次街头纠纷,让黄家父子踏上了长达32年的信访之路。重庆市长寿区检察院实质性化解该案后,曾经“门难进”的申诉人拉着检察官的手不住地说,“感谢你们,我们家随时欢迎你们来做客!”
从信访到信法,申诉人态度的转变,得益于当地检察机关对“三个善于”办案理念的生动实践。2024年10月,该案入选全市检察机关“检护民生”专项行动特定群体典型案例。
时间拨回到1989年7月,黄某在原长寿县某街道与叶某、周某发生口角纠纷,被打成轻微伤,后黄某出现神经退行性疾病(一种由神经元及其髓鞘丧失所引发的一系列疾病),黄家人认为与殴打行为有关。1990年2月,黄某向法院提起刑事自诉,要求追究二人刑事责任。1991年1月,法院以被告人犯罪情节显著轻微,不构成故意伤害罪为由,裁定驳回起诉。黄某及黄父不服,持续向有关单位申诉控告,却始终没有得到满意的结果。
“我娃都瘫痪了,打人的还逍遥法外,这是什么道理!”2023年12月,已78岁高龄的黄父向长寿区检察院提出刑事申诉。承办检察官通过审查申诉材料、调阅原案卷宗、听取申诉人意见,发现原审法院的裁定并无不当。然而,如果本案只是简单地发出一份《刑事复查结果通知书》,无异于让问题在又一次信访中“原地踏步”。黄家父子多年信访的症结何在?检察官决定到其家中实地走访调查。在简陋的公租房内,检察官见到了瘫痪在轮椅上的另一位申诉人——黄某。沟通过程中检察官发现,对法律条文和医学知识的不了解,让黄家父子对当年的裁定耿耿于怀,而黄某一级残疾、黄父年老多病、家庭仅靠低保生活的艰苦现状,让他们多有不满、愤懑,导致两人将如今的不幸都归结于司法的“不公”。如何重建申诉人对司法的信任?了解到黄家父子符合司法救助金申请条件后,检察官及时启动国家司法救助“绿色通道”为其提供救助。材料准备过程中,得知黄某尚有一名养子在部队服役,属于现役军人家属,检察官便多次联合区人武部、街道办到家中进行慰问、攀谈家常、解决生活实际困难。渐渐地,冷清的小屋多了生气,两人的脸上也开始有了笑容。残疾人士的起居并不容易,在留意到黄某屋内不便于轮椅推行后,检察官还主动与区残联取得联系,推动将他纳入2024年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项目受益对象,同时积极协调爱心企业捐赠生活护理物品,持续落实残疾人双补政策。看着工作人员上门规划改造方案,家中的困难被一一重视、解决,黄家父子激动得连声感叹“党的政策好”。心结解了,法结更不能落下。为解开申诉人多年以来对伤情鉴定和法律认定的疑惑,该院组织了一场特别的听证会,邀请具有医学和法律背景的听证员,就轻微外伤与神经退行性疾病不具有医学关联进行详细解释,并就该案为何不构成故意伤害罪答疑解惑。在文书宣告送达环节,该院再次邀请具有丰富调解经验的人民监督员进行释法说理,切实打消了申诉人的疑惑。“我们对这个案子没有意见了,检察机关和政府帮家里解决了很多困难,感谢你们!”回访时,黄家父子热情地拉着检察官入座,至此,申诉人的法结、心结彻底解开,自愿息诉罢访。办理一案,治理一片,为进一步推动提升军人军属救助帮扶效果,该院还以此案为契机,与区人武部、区退役军人事务局联合签订《关于维护国防利益、军人军属合法权益、英雄烈士纪念设施的协作意见》,搭建起司法救助与相关帮扶措施衔接机制,以“检察蓝”携手“橄榄绿”,切实维护军人军属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