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援助法实施工作办法
第一条 为规范和促进法律援助工作,保障法律正确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援助法》等 有 关 法律 规 定 ,制 定 本 办法。
第二条 法律援助工作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尊重和保障人权,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实行国 家保障与社会参与相结合。
第三条 司法部指导、监督全国的法律援助工作。县级以上司法行政机关指导、监督本行政区域的法律援助工作。
第四条 人民法院 、人民检察院 、公安机关应当在各自职责范围内保障当事人依法获得法律援助,为法律援助人员开展工作 提供便利。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建立 健全沟通协调机制,做好权利告知、申请转交、案件办理等方面 的衔接工作,保障法律援助工作正常开展。
第五条 司法行政机关指导、监督法律援助工作,依法履行下列职责 :
(一) 组织贯彻法律援助法律、法规和规章等,健全法律援 助制度,加强信息化建设、人员培训、普法宣传等工作;
(二) 指导监督法律援助机构和法律援助工作人员,监督管理法律援助服务质量和经费使用等工作;
(三) 协调推进高素质法律援助队伍建设,统筹调配法律服 务资源,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参与法律援助工作;
(四) 对在法律援助工作中做出突 出贡献的组织、个人,按照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奖励;
(五) 受理和调查处理管辖范围内的法律援助异议、投诉和举报;
(六) 建立法律援助信息公开制度,依法向社会公布法律援 助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公告、案件质量监督管理情况等信息,接受社会监督;
(七) 其他依法应当履行的职责。
第六条 人民法院、 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在办理案件或者相关事务中,依法履行下列职责:
(一) 及时告知有关当事人有权依法申请法律援助,转交被羁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提出的法律援助申请;
(二) 告知没有委托辩护人,法律援助机构也没有指派律师为其提供辩护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权约见值班律师,保障值班律师依法提供法律帮助;
(三) 刑事案件的犯罪嫌疑人、 被告人属于《中华人民共和 国法律援助法》规定应当通知辩护情形的,通知法律援助机构指 派符合条件的律师担任辩护人;
(四) 为法律援助人员依法了解案件有关情况、阅卷、会见等提供便利;
(五) 其他依法应当履行的职责。
第七条 看守所、监狱、强制隔离戒毒所等监管场所依法履行下列职责:
(一) 转交被羁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服刑人员,以及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等提出的法律援助申请;
(二) 为法律援助人员依法了解案件有关情况、会见等提供 便利;
(三) 其他依法应当履行的职责。
第八条 法律援助机构组织实施法律援助工作,依法履行下列职责:
(一) 通过服务窗口、电话、网络等多种方式提供法律咨询服务,提示当事人享有依法申请法律援助的权利,并告知申请法 律援助的条件和程序;
(二) 受理、审查法律援助申请,及时作出给予或者不给予法律援助的决定;
(三) 指派或者安排法律援助人员提供符合标准的法律援助服务;
(四) 支付法律援助补贴;
(五) 根据工作需要设置法律援助工作站或者联络点;
(六) 定期向社会公布法律援助资金使用、案件办理、质量考核工作等信息,接受社会监督;
(七) 其他依法应当履行的职责。
第九条 人民法院 、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依法履行如下告 知义务:
(一) 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在第一次讯问犯罪嫌疑人或者对犯罪嫌疑人采取强制措施的时候,应当告知犯罪嫌疑人有权委托辩护人,并告知其如果符合法律援助条件,本人及其近亲属可 以向法律援助机构申请法律援助;
(二) 人民检察院自收到移送审查起诉的案件材料之日起三日内,应当告知犯罪嫌疑人有权委托辩护人 ,并告知其如果符合 法律援助条件,本人及其近亲属可以向法律援助机构申请法律援助,应当告知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或者近亲属有权委托诉讼代理人 ,并告知其如果符合法律援助条件,可以向法律援助机构申请法律援助;
(三) 人民法院自受理案件之日起三日内,应当告知案件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或者近亲属有权依法申请法律援助;
(四)当事人不服司法机关生效裁判或者决定提出申诉或者申请再审,人民法院决定、 裁定再审或者人民检察院提出抗诉的,应当自决定、裁定再审或者提出抗诉之日起三日内履行相关告知职责;
(五)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援助法》 第二十五条规定情形的 ,人民法院 、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 应当告知其如果不委托辩护人,将依法通知法律援助机构为其指派辩护人。
第十条 告知可以采取口头或者书面方式,告知的内容应当 易于被告知人理解。当面口头告知的,应当制作笔录,由被告知人签名;电话告知的,应当记录在案;书面告知的,应当将送达回执入卷。对于被告知人当场表达申请法律援助意愿的,应当记录在案。
第十一条 被羁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服刑人员,以及 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等提出法律援助申请的,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及监管场所应当在收到申请后二十四小时内将申请 转交法律援助机构,并于三日内通知申请人的法定代理人、近亲 属或者其委托的其他人员协助向法律援助机构提供有关证件、证明等材料。因申请人原因无法通知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或者其委托的其他人员的,应当在转交申请时一并告知法律援助机构 , 法律援助机构应当做好记录。
对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申请法律援助的案件,法律援助机构可以向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了解案件办理过程中 掌握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否具有经济困难等法定法律援助申请条件的情况。
第十二条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发现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援助法》规定应当通知辩护情形的,应当自发现之日起三日内,通知法律援助机构指派律师。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通知法律援助机构指派律师担任辩护人的,应当将法律援助通知文书、 采取强制措施决定 书或者起诉意见书、起诉书副本、判决书等文书材料送交法律援助机构。
法律援助通知文书应当载明犯罪嫌疑人或者被告人的姓名、涉嫌的罪名、羁押场所或者住所、 通知辩护的理由和依据、办案机关联系人姓名和联系方式等。
第十三条 人民法院自受理强制医疗申请或者发现被告人符 合强制医疗条件之日起三日内,对于被申请人或者被告人没有委 托诉讼代理人的,应当向法律援助机构送交法律援助通知文书,通知法律援助机构指派律师担任被申请人或者被告人的诉讼代理 人,为其提供法律援助。
人民检察院提出强制医疗申请的,人民法院应当将强制医疗申请书副本一并送交法律援助机构。
法律援助通知文书应当载明被申请人或者被告人的姓名、法定代理人的姓名和联系方式 、办 案 机 关 及 联系人姓名和联系方式。
第十四条 值班律师依法为没有辩护人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提供法律咨询、程序选择建议、申请变更强制措施、对案件处理提出意见等法律帮助。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应当在确定的法律帮助日期前三个工作,将法律帮助通知书送达法律援助机构,或者直接送达现场值班律师。该期间没有安排现场值班律师的,法律援助机构应当自收到法律帮助通知书之日起两个工作日内确定值班律师,并通知人民法院、 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
第十五条 当事人以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给予国家司法救助的决定或者人民法院给予司法救助的决定为依据,向法律援助机构申请法律援助的,法律援助机构免予核查经济困难状况。
第十六条 法律援助机构应当自收到法律援助申请之日起七日 内进行审查,作出是否给予法律援助的决定。决定给予法律援助的,应当自作出决定之日起三日内指派法律援助人员为受援人提供法律援助;决定不给予法律援助的,应当书面告知申请人 ,并说明理由。
法律援助机构应当自收到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的法律援助通知文书之日起三日内,指派律师并函告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法律援助公函应当载明承办律师的姓名、 所属单位及联系方式。
第十七条 法律援助人员应当遵守有关法律 、法规、规章和定,根据案件情况做好会见、阅卷、调查情况、收集证据、参加庭审、提交书面意见等工作,依法为受援人提供符合标准的法律援助服务。
第十八条 人民法院确定案件开庭日期时,应当为法律援助人员出庭预留必要的准备时间,并在开庭三日前通知法律援助人员,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人民法院决定变更开庭日期的,应当在开庭三日前通知法律援助人员,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法律援助人员有正当理由不 能按时出庭的,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延期开庭。人民法院同意延期开庭的,应当及时通知法律援助人员。
第十九条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变更强制措施或者羁押场所的,应当及时告知承办法律援助案件的律师。
第二十条 对于刑事法律援助案件,公安机关在撤销案件或 者移送审查起诉后,人民检察院在作出提起公诉、不起诉或者撤 销案件决定后,人民法院在终止审理或者作出裁决后,以及公安 机关、人民检察院 、人民法院将案件移送其他机关办理后,应当 在五日内将相关法律文书副本或者复印件送达承办法律援助案件 的律师。
公安机关的起诉意见书,人民检察院的起诉书、不起诉决定书,人民法院的判决书、裁定书等法律文书,应当载明作出指派 的法律援助机构名称、 承办律师姓名以及所属单位等情况。
第二十一条 法律援助人员应当及时接收所承办案件的判决书、裁定书、调解书、仲裁裁决书、行政复议决定书等相关法律 文书,并按规定提交结案归档材料。
第二十二条 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援助法》第四十八条规定情形之一的,法律援助机构应当作出终止法律援助决定,制作终止法律援助决定书送达受援人,并自作出决定之日起三日 内函告人民法院 、人民检察院 、公安机关。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在案件办理过程中发现有 前款规定情形的,应当及时函告法律援助机构。
第二十三条 被告人拒绝法律援助机构指派的律师为其辩护,坚持自己行使辩护权,人民法院依法准许的,法律援助机构应当作出终止法律援助的决定。
对于应当通知辩护的案件,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拒绝指派的律师为其辩护的,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应当查明原因。理由正当的,应当准许,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应当在五日内另行委托辩护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未另行委托辩护人的,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应当在三日内通知法律援助机构另行指派律师为其提供辩护。
第二十四条 法律援助人员的人身安全和职业尊严受法律保护。
对任何干涉法律援助人员履行职责的行为,法律援助人员有 权拒绝,并按照规定如实记录和报告。对于侵犯法律援助人员权 利的行为,法律援助人员有权提出控告。
法律援助人员因依法履行职责遭受不实举报、诬告陷害、侮 辱诽谤,致使名誉受到损害的,依法追究相关单位或者个人的责任。
第二十五条 人民法院 、人民检察院 、公安机关 、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加强信息化建设,建立完善法律援助信息交换平台,实现业务协同、信息互联互通,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及时准确传输交换有关法律文书,提高法律援助信息化水平,保障法律援助工作有效开展。
第二十六条 法律援助机构应当综合运用庭审旁听、案卷检查、征询司法机关意见和回访受援人等措施,督促法律援助人员提升服务质量。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应当配合司法行政机关、法律援助机构做好法律援助服务质量监督相关工作,协助司法行政机关、法律援助机构调查核实投诉举报情况,回复征询意见。
第二十七条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在案件办理过程中发现法律援助人员有违法违规行为的,应当及时向司法行政机关、法律援助机构通报有关情况,司法行政机关、法律援助机构应当将调查处理结果反馈通报单位。
第二十八条 国家安全机关、军队保卫部门、中国海警局、监狱办理刑事案件,除法律有特别规定的以外,适用本办法中有关公安机关的规定。
第二十九条 本办法所称法律援助人员,是指接受法律援助 机构的指派或者安排,依法为经济困难公民和符合法定条件的其 他当事人提供法律援助服务的律师、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法律援助志愿者以及法律援助机构中具有律师资格或者法律职业资格 的工作人员等。
第三十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