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鲜叶,摊青、杀青、揉捻、抖水、做条、烘干,才得永川秀芽。观竹海,经疾风骤雨,愈加青翠。
如茶一般历经磨炼,如竹一般“咬定青山不放松”,方能淬炼出“茶竹检察官”过硬的本领和坚韧的心境。

提起办案中“啃”过哪些“硬骨头”,今年刚荣获“重庆市十佳刑检检察官助理”的陈准对一起聚众斗殴案件记忆犹新。
那是2021年夏天,30多名青年男性约在偏僻路段“打群架”,虽然监控摄像头拍下了案发过程,但由于双方动手速度很快且场面混乱,加之现场人员的服装、发型、身形都高度相似,涉案人员的具体身份及行为难以辨别,案件一时陷入僵局。
“再复杂的案件,总能抽丝剥茧找到突破口。”陈准协助检察官引导侦查,建议侦查机关对视频进行技术处理,逐一标记出行为人的动作轨迹,并让到案的犯罪嫌疑人对视频进行辨认,最终还原出全部涉案人员的身份及行为,实现精准定罪量刑。
“除了依法办好案件,还要注重‘三个效果’的有机统一。”对于如何磨练本领、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全国公益诉讼检察业务标兵胡玉婷也深有体会。
她曾办理过的一起屠宰企业外排污水污染环境案,案件本身并不复杂,但习惯在办案中“多走一步、多做一些”的胡玉婷注意到,该企业在生产工艺、检验检疫方面均存在一定问题。
“我们积极发挥检察建议的社会治理作用,护航民营企业健康发展。”为此,胡玉婷与相关行政部门的同志一起咨询专家、实地考察、反复论证,帮企业“量身定制”改造方案,该企业采纳了升级方案,并投入1100万余元升级设施设备。
如今,检验检疫合格的鸡鸭被送上自动化生产线,并在出厂时“佩戴”二维码溯源脚环,规范、放心的生产流程既帮助企业打开了市场,又让老百姓消费明白。
作为不同业务领域的佼佼者,胡玉婷和陈准都有着“衣带渐宽终不悔”的备赛经历——“吃透”指导性案例、典型案例,每日“复盘”法律文书,和备赛的伙伴们相互“切磋”……
咬定目标,追求极致,敢于“亮剑”,正是该院“茶竹检察官”身上的那股精气神。近年来,该院研究制定人才队伍建设“九个一”措施,共有1名干警获评全国检察业务专家,3名干警获评全国检察业务标兵、能手,2名干警获评全市检察业务专家,20名干警获评全市检察业务标兵、能手,40余名干警入选全国、全市检察业务人才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