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我国刑事犯罪结构发生重大变化,轻罪案件大幅上升,成为犯罪治理的主要对象。重庆市检察院今年出台了《2024年轻罪治理体系改革工作指引》,全市各级检察机关积极探索轻罪治理“解题方案”。
据了解,重庆南岸区检察院聚焦轻罪治理工作新要求,深化“数字+检察+社区”实践,在社区设立“轻罪治理工作站”,以检社共建共治促综合治理、诉源治理,助推实现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工作站成立后将发挥哪些作用?
轻罪治理工作站投入运行后,通过采取“检察主导+社区共建+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工作模式,将轻微刑事案件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吸纳为工作站的法治志愿者,然后在社区统一组织安排下,参与一定数量的社区公益服务活动,实现教育矫治、复归社会的目的。
同时,轻罪治理工作站将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参与公益服务的效果进行评价打分,并可以采取听证的方式进行效果评估。“对于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犯罪情节轻微拟作不起诉处理的、情节较轻建议适用缓刑的案件,可以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从事公益服务等情况作为作出相关处理的考量因素。” 南岸区检察院副检察长钟华说到。
工作站除了具备为法治志愿者提供公益服务的功能外,检察机关还希望将其打造成面向群众的窗口,“检察机关可以发挥工作站的‘桥梁’优势,进一步延伸检察服务触角,深入下沉到基层一线,通过发挥自身优势,为社区居民提供法律咨询、矛盾纠纷调解、法治宣传教育等服务,通过积极履职主动参与到基层社会治理当中。”钟华表示。
公益服务活动项目有哪些?
“我们对接社区开展的常态化便民助民服务活动需求,设置了交通引导、反诈宣传、环境维护、慰问劳模等10余种不同的社区公益服务项目。”钟华表示,检察机关会根据案件当事人年龄、文化程度、从业经历、犯罪原因等实际情况“因人制宜”,为其量身安排差异化、个性化的公益服务,让他们在参与公益活动的过程中增强悔罪意识和法治观念,实现寓教于行的法治教育目的。
如何对法治志愿者进行有效监管?
2023年3月15日,南岸区检察院自主开发的“检益伴”微信小程序上线,并配套制定了《不起诉案件适用社会公益服务工作办法(试行)》,推动社区公益服务规范化、常态化。作为具有南岸检察辨识度的刑检品牌,该院通过“检益伴”小程序一方面线上给法治志愿者们布置打卡任务,一方面可通过小程序进行在线实时监管。
运行一年以来,“检益伴”小程序成为该院探索轻罪治理工作的一张特色名片,并发挥了大作用。截至2024年3月,已有110余名犯罪嫌疑人自愿参加社区公益服务,服务时长累计达1300余小时。
有了前期先行先试,今年南岸区检察院将对“检益伴”进行升级迭代,在现有模块基础上嵌入临界预防、行刑反向衔接、矛盾调处、听证模块等内容,以打造轻罪治理全流程运用平台。作为共建社区,南岸区检察院与东山坪社区签订《轻罪治理工作站工作办法(试行)》,让轻罪治理工作在社区真正落地生根。
“我们希望通过 ‘数据赋能+阵地优势+检社共建’的全新模式,探索构建从‘治罪’到‘治理’的一体化格局,做到‘前端质效,后端治理’两手抓,以新时代‘枫桥经验’检察实践提升轻罪治理效能。”钟华表示。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重庆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