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们好,很高兴见到你们,我是你们的老朋友,南岸区检察院的‘莎姐’检察官。”3月18日,南岸区检察院的“莎姐”检察官于姗姗又录制完成了一期普法视频。
这期视频围绕市检察院提出的“没完没了落实一号检察建议”的工作要求,并邀请“新搭档”参与其中,以“青少年如何防止性侵害”为主题,采用“对答+案例”的创新模式给孩子们在线普法。
特殊时期,“莎姐”课堂不停学
这是疫情期间于姗姗录制的第二期普法视频。按照以往安排,这个时候她应该是走进学校给孩子们上法治课的日子,但由于处于疫情期间,如何给孩子们上法治课让她想了好久。利用直播app?录制视频?暂停上课?办法有不少,但选择哪种方式成了问题。
“通过跟领导、同事商量讨论,以及参考其他检察院的做法,最后我们决定与南岸区教委共同联手录制普法视频,把‘莎姐’课堂从教室搬到线上。”于姗姗介绍,课程先由该院确定视频主题进行录制,然后将视频推送给区教委,再由区教委发送给辖区所有中小学,“莎姐”课堂全覆盖辖区上万中小学生,在疫情期间让普法教育停课不停学。
“莎姐”有了新搭档,普法效果更加棒
“‘莎姐’,性侵害有哪些表现形式呀?”
“我们先互动互动,再给你讲解吧。”
视频里,“莎姐”的“新搭档”——“娅娅”在一旁好奇地问到。这个“新搭档”究竟是谁?
原来“娅娅”是一个小女孩造型的玩偶,是该院专门放置在未成年被害人“一站式”救助点的办案小助手,检察官询问性侵案件的未成年被害人时,它就会派上用场。
“这个娃娃还有一个特殊的地方,它的身体部位是仿造真人做的,由于我不能现场与孩子们互动,所以我可以通过演示触碰‘娅娅’的身体部位,告诉孩子们哪些行为是属于性侵害。”于姗姗说道。
不仅如此,“莎姐”课堂时间虽时间不长,但如何在短短几分钟内吸引孩子们的眼球,并且看有所得,如果光靠大水漫灌式的单一讲课方式,普法效果会大打折扣。通过加入玩偶元素,采取“莎姐”对话玩偶的模式,再用孩子们听得懂的童言童语互动,既增加了视频趣味性也让普法效果更加理想。
台上五分钟,台下一周功
“我希望每次跟孩子们‘见面’普法时,我都能呈现出最佳状态。”每期看似仅有几分钟的视频,背后于姗姗却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准备。于姗姗为了录制好视频,基本上需要提前一周进行准备:确定普法主题、撰写普法内容、制作PPT……每次普法讲义从初稿到定稿,于姗姗前前后后要修改三五次,“每次看自己稿件的时候,总觉得不足,可以改得更好。”以前,于姗姗上普法课面对的是一群群鲜活的学生;现在,面对的是一动不动的镜头。表情、语速、动作都需要随时注意,再加上录制视频时需要全程脱稿,只有将内容烂熟于心,才能做到录制时流畅自然。这些对于于姗姗来说都是一次不小的考验。表情僵硬不自然,她就对着镜子练习;文稿不熟悉,就利用下班时间反复诵读;语速快,她就通过听自己的录音来调整……她想方设法,只为在特殊时期给孩子们带去一堂优质的“莎姐”法治课。
“孩子们,现在莎姐不能与你们见面普法,但是我希望这样的普法课也同样能对你们有所帮助。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一定会再见面。”她在网课上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