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重庆市南岸区人民检察院>>检察风采
“背篓”检察官:一不小心就被暖到的山里故事
时间:2019-02-15  作者: 法律监督网   新闻来源:  【字号: | |
    两个背篓,一枚检徽,承载的是一份使命。在乡间,遇到的大多是鸡毛蒜皮的小事,但在他们眼中,老百姓的事比天大。检察官的背篓里面究竟装着些什么?他们的故事了解一下。
    过完年,乡镇上的年轻人陆续走了,整整一个月没盼来几个上门的群众。
 
    坐在检察室,潘珂觉得那扇木质的门成了一道墙。为什么不能走出去呢?把办公地点搬到老百姓的家——放在角落里的背篓重新派上了大用场。
 
    此后,黔江区检察院派驻检察室的2名检察官和4名干警,把这份代表着公平正义的工作,放在了更广阔的田野中。
 
    “背篓”里装着的
 
    是尬聊出来的百姓口碑
 
    在黔江区濯水古镇,四个房间组成了一个检察室,墙上“忠诚”“为民”“公正”“廉洁”八个大字被刷成金色格外醒目,棕色的木门让这个检察室跟古镇融为了一体。
    换上制服的潘珂精神头很足,有种剧里似曾相识的感觉。
    他背上沉甸甸的背篓,左手拎一块偌大的铜制检徽,这副“混搭”模样,给乡间简单淳朴的画风添了几分新奇的味道。助手郑宜龙将印有“流动检察室”的标牌斜插在另一个装得满满当当的背篓里,跟上出了门。当天,他们有一东一西两个点要走。这身行头走在外头着实吸引眼球。可潘珂不在乎,有人注目正是他宣传普法、让老百姓认识自己的机会。
    有老人笑呵呵地看过来,潘珂可以普通话和当地话瞬间切换:“老辈子,早饭吃的莫子(什么)?”
    从裤兜里掏出一沓小卡片,他抽出一张递给老人,动作娴熟得好似遇见熟人散烟那般自然:“上面有我的名字和电话,这个二维码回家让你家细娃(孩子)扫一下。遇到卖夜明珠的,在外打工遇到法律纠纷的,都可以找我。”
    自来熟+表达能力满分,这样的风格群众喜欢也愿意找来。不过潘珂却透露了一段秘密,过去他可是被领导评价为“木讷”的人,来检察室之前,干了9年的案头工作,闭不出户整天跟材料打交道。“想不想下乡去?”领导的询问给了潘珂一个重新发现自己的机会。他从狭小的办公室走到了乡间的广阔天地。
在当地,背小孩、背东西习惯用背篓,潘珂的前任、老检察官徐维新是当地人,也有一个竹编的背篓。老徐退休后,不知是忘了拿走还是刻意留下的。
潘珂发现这个小物件既可以装办公用品,背上它走在群众中间还接地气,老检察官德高望重,说的话村民也服。
    从此以后,背着背篓,这群年轻人的工作方式彻底改变了。
    潘珂是东北人,不会说方言,他煞有介事的模样总让人乐。
    一次化解纠纷,村民说有人给了他“一榔头(拳头)”。潘珂一脸严肃:“快把他打你的榔头拿给我看一看,取个证。”村民一下被说乐了。
背着背篓走在乡下,各种事情都会遇到,还曾被大狗追着跑了半条街……这些如今可以拿来谈笑风生的囧事,都被这个80后”检察官当作一道坎给翻越了。
 
    背篓里装着的
 
    是“让群众少跑一里路”的为民情怀
 
    去老百姓家里,车能直接抵达的地方不多。即使这样,日均200公里的行车距离,也让检察室一跃成为院里用车量多的科室,稳居榜首。
    上午,濯水镇的一个巷口。
    “检察官,这里!”65岁的李福生一早便在这里等候。
    “老辈子,外头风大,怎么还出来了哇!”
    “我没得文化,但懂得感恩。不是你们帮忙,我那40万肯定打水漂了。”
 
 
    李福生的家在距离巷口几百米处的一个旧平房。搬来桌椅,就是一个临时的“法治驿站”,一旁的检徽被擦得锃亮,房间里顿时添了一份庄严。
    “虽然是在老百姓家里,放上检徽就代表一种使命,一种办案的氛围。”潘珂说。
    背篓里的“宝贝”这才被悉数拿出,打印机、办公文书、印章……在这个摆放着锅碗瓢盆,充满烟火气的狭小空间,潘珂进行了案件回访。原来,几年前李福生把多年的积蓄借给了熟人陈某,签了借条陈某拿了钱便没了踪影,这起借款纠纷5年多都没能得到解决。
    背篓到户,潘珂才了解到,借条上没写还款期,陈某签的名字竟然只是绰号,李福生不识字吃了哑巴亏,向法院起诉但证据不足。“为了我这事,检察官不晓得跑了好多回。”李福生坦言,当初没想到真能找到人、追回钱。
    通过走访,潘珂查实陈某的真实姓名,在迁出户口记录上找到了此人。帮李福生写好起诉书,又告知其在主城打工的女儿如何减免诉讼费用、起诉、答辩,最终法院判决陈某向李福生偿还40万元。潘珂说,借款已追回15万,剩余的钱预计明年可以全部追回。
    “这类缺乏证据、找不到人的案子在乡里特别常见。老百姓需要的不是单纯讲法条,而是真正帮他们解决实际问题。”从李福生家里出来,这个已有两年多基层办案经验的检察官深有感触。
 
    背篓里装着的
 
    是深一脚浅一脚走出来的群众经验
 
    更多时候,背上背篓要走绵延不绝的山路,遇上地势陡峭的山道,让人心生胆怯。连续多日的雨,泥泞的路上鞋又重了几斤,几乎向前一步退半步。
“慢慢来,侧着走,身体重心往后。”肩上的背篓似乎没有成为累赘,潘珂轻轻扶了把一旁的树,只几步便爬上了陡坡,
    “石头上的青苔不要踩,走边边。”他笑说这是摔了多次后总结的经验。
    山再陡,在城里长大的潘珂也未曾胆怯过。对他而言,最大的挑战是如何让老百姓在每一个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尤其生活本身比法条要复杂得多。
 
    一个跨越两家、三代人的土地纠纷,让两家人闹得不可开交,见潘珂走村都来找他评理。从爷爷那辈起,陈家和白家两家说好以一棵大树为界分地,几十年相安无事。直到征地拆迁,陈家孙辈发现土地证上自家的地块更大。起初,不明就里的潘珂告知双方应当以土地证为准,侵占的一方得退土地给对方。
    “这简直是乱弹琴!”老一辈知晓此事的人直言不公道。
    原来,当年白家爷爷曾给过陈家几百元钱作为补偿,虽然是口头协议,周围的老人都知道,而且乡间认的就是人情、传统。经过化解,爷爷那代的承诺得以延续,陈家决定让步,乡里乡亲的感情也得到了维护。
    从此,去乡里办案,法律之外潘珂还会考量当地民俗,田间地头时常能看见他跟老乡们“打堆堆”的身影。那些女儿分家后不分田土,只给为老人养老的儿子分等当地习俗,虽跟法理不同,但多年一直延续的传统被他逐一记在了本子上。
    “法律是为了解决矛盾,找到法理和民俗的平衡点,才可能真正实现老百姓心里认可的公道。”
 
    背篓里装着的
 
    是“高科技”助力、源头上治理的监督质效
 
    去年12月,潘珂组织检察室开始着手开展环境公益诉讼线索摸排工作。今年4月初,他们从村民口中得知,某饮用水源的上游河道出现水体发黄、发臭的情况。嗅着臭味沿河而上,潘珂一行找到了“污染源”——河道上游一处排污管堵塞,造成生活污水直接流入河中。
    “从现场水质情况可以判断,污染源已存在有些时日了。”潘珂很着急,马上找到当地的村干部了解情况。
    村干部跟着潘珂查看现场水体情况后,抓了抓头说:“额……这水应该是达标的吧?”
    潘珂没接话,只是从背篓里拿出一个杯子,弯腰从河道里舀起一杯水,递到村干部面前问:“那你敢不敢喝一口?”
 
    “这个水啷个敢喝嘛!”村干部看了一眼杯中发黄的水,连连摆手。
    “这是饮用水源,你都不敢喝,还敢说达标?”潘珂这一问,村干部不开腔了。
    见村干部承认水质有问题,潘珂抓紧时间进行现场取证,作了现场笔录,黔江区检察院随后发出了环境公益诉讼诉前检察建议,要求当地政府部门在2个月内整改达标。
    一个月过去后,潘珂再次来到现场。他从背篓里拿出一个精致的银色箱子,打开一看,竟是一架无人机!“呼呼呼呼……”在潘珂的操作下,飞机的螺旋桨开始转动,机体离开地面朝着河道中间飞去。
    “你们检察官也玩遥控飞机?”一旁看热闹的村民问。
    “我们利用无人机拍照取证,能更清晰查看水体是否还存在污染情况。”潘珂解释说。
    “唷,检察官的背篓里居然装着高科技!”村民惊叹说。
    无人机飞回后,潘珂告诉重庆日报记者,一个月前,河道上还有柴油船漏油的情况。现在船被封停,全部改装成了电动马达,已见不到水面油污了。
随后,潘珂又来到堵塞的排污管附近。“从肉眼判断,整改效果不错,管道已经疏通,附近的水体也已恢复正常。”潘珂说,2个月整改期满后,将会同环保部门再进行专业检测,确保整改达标。
   
    背篓里装着的
 
    是送法上山、精准到户的检察服务
 
    “检民联系卡”是潘珂专门制作的名片,上面有他的电话,还有“黔江检察”的微信二维码,背后还印制着检察室职能职责。
    在进村走访、普法宣传时,潘珂都会将卡片分发给村民,方便联系。目前已经发出5000多张,居民需要找检察官,非常便捷。
    在日常工作中,潘珂发现,诈骗是影响农村稳定的高发因素之一。一次,村民外出务工,有位身在黔江的居民接到“工友”信息,说丈夫在工地工作时摔伤,可经过与工地负责人、以及一起在外打工的同村人核实,丈夫并没有发生意外,那这就是个诈骗消息。而更多时候,老百姓接到疑似诈骗电话时,不能及时有效地进行核实,从而导致财产损失。
    意识到这个问题,20167月,黔江区检察院检察室开设了“防诈骗绿色通道”,老百姓遇到相关问题,可以请检察官帮忙核实。当地村干部梳理出外出务工、求学人员的信息。亲人在黔江收到疑似诈骗电话和信息时,可以进行查证。
    20179月,一位中年妇女通过检民联系卡上的电话,找到潘珂。她儿子在四川泸州上大学,学校打电话来说,儿子出车祸急需2000元钱医疗费,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她给儿子和老师打电话,都没人接。“急死人了。”
    潘珂通过当地司法机关,辗转和学校教务处联系上,经教导主任核实,孩子正在上课,老师也因为在上课,手机开了静音,没有接电话。悬着的心总算放了下来。
“家长不要只记老师电话,最好再记一个学校教务处的座机号。要是发生之前的情况,可以请教导主任帮忙核实。”潘珂介绍,防诈骗绿色通道开通以来,共接到200多人次的居民来求助核实。其中,只有10余起是实情。“不光帮忙核实。如果是真的,还会给他们。
 
    背篓里装着的
 
    是背着就放不下的群众感情
 
    这两年,潘珂好几次有机会调回城里,可他不愿走。
    一次,潘珂正在检察室接待群众,一个老农特意找来,气喘吁吁满头大汗,从蛇皮口袋里掏出两块用树叶包好的圆团儿,说要送给检察官们尝尝。
    “这个不会吃坏肚子,感谢你们帮忙,我都记在心里的。”潘珂这才回想起此前这位老乡家娶新媳妇,迁户口时遇到点麻烦,自己不过是一起跑路完善了手续,“只是做了一件小事,但对老百姓可能就是天大的事,其实我们只需要多走一点点路。”
    两年来,带着490后干警走村串户,改变的不只是潘珂自己。
 
    26岁的郑宜龙是四川大学软件工程专业的高材生,一个看《人民的名义》入迷的大男孩。第一天上班,他憧憬过无数种要办理的案件,无一例外,都得是剧里演员陆毅办的那样,大案、要案。
    然而事与愿违,分配到院里派驻的检察室,两口子吵架、邻居扯皮,这个满腔热血要干大事的年轻人对当初的选择产生了深深的怀疑,他想辞职。
    直到一次,帮一个五保户老人讨回公道,找回本属于他的2000元钱。老人颤颤巍巍接过钱,老泪纵横。那一刻,郑宜龙心里涌上一股从未有过的震颤。他决定不走了,今年3月,还向组织提交了入党申请书。
    辖区内30个乡镇的219个行政村,去年潘珂带着团队走了一遍,风雨无阻。今年,他们开启了新一轮走村,潘珂说:“越走越熟悉,越走越有味道。从相识到信任,许多不平的事就在这家长里短中解决了。”回程的路,远处是层层叠叠的山峦,鸡鸣声此起彼伏,两个背着背篓的身影一前一后,鞋上、裤腿上满是泥浆,他们完全融入在这乡间的风景中。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重庆市南岸区人民检察院 地址:重庆市南岸区茶园新区广福大道16号
电话:023-61753300 传真:023-61753342
技术支持:正义网 京ICP备10217144号-1
本网网页设计、图标、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转载、摘编或建立镜像,禁止作为任何商业用途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