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 width: 100%; }
“如今公司在上海的业务恢复了正常,还签了几个上千万的新合同呢。”9月16日,社区矫正人员王某来到九龙坡区检察院,高兴地与检察官分享公司的经营近况。
然而,就在不久前,王某的公司还因为他的“请假”问题损失了几笔订单。这次公司经营局面的扭转,还要得益于《社区矫正对象外出管理办法》的出台。
出台的《社区矫正对象外出管理办法》为何对公司负责人“请假”影响如此之大?事情还得从一起交通肇事案说起。
“请假”难题导致公司订单流失
“每次出差,要提前三四天向社区矫正部门请假,审批又要等几天,全部流程走完,许多外地业务基本就无法开展了。”谈及矫正期间的请假问题,王某感慨万分。也正因如此,王某与几笔大单生意失之交臂。
的确,一头是要请假外出,一头是企业要活下来。这也成为王某工作中最让他头疼的事。
出台管理办法巧解“请假”难题
“九龙坡区现有社区矫正对象500余人,其中涉企社区矫正对象共50人,约占总数的10%。”检察官们了解到,困扰王某的诸如“手续繁琐”、“获批时间较短”等请假难题,同样存在于众多社区矫正对象,特别是涉企矫正对象中。
在深入调查研究后,8月5日,该院联合区司法局制定出台了全市首个《社区矫正对象外出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对社区矫正对象出差请假作出灵活规定,帮助社区矫正对象更好地融入工作、生活,助力企业复工复产。
就拿请假时间这一点而言,以前不区分经常性和非经常性目的地,一年累计出差时间不超过3个月,然而对于像王某这样一年三分一时间都出差在外地的社区矫正对象来说,无法满足赴外地生产经营需要。新规定针对社区矫正对象因生产经营需要经常出差目的地,经社区矫正机构批准后,一次性请假有效期可达六个月。
《办法》不管是简化审批流程,还是创新请假方式,方方面面都考虑到了社区矫正对象在请假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在制度上为社区矫正对象从事相关生产经营活动提供便利。
“企业发展更有信心!”
2020年8月7日,在办法出台后的第三天,王某拿到了他前往上海出差的第一张假条。“一次6个月足够了,真是太感谢你们了,这下我可以放心地去谈生意了。”王某激动地说。
“如今请假方便了,订单有了保障,为公司赢回了市场和口碑。这套人性化的‘管理办法’,坚定了我更好地融入社会,为社会经济发展贡献力量的决心。”谈到未来,王某信心满满地对检察官说道。
与此同时,该院还同步强化对监督管理和教育帮扶的监督,做到“一人一卡”,会同区司法局走访辖区内涉企矫正对象,详细掌握其所在企业规模、生产经营现状、矫正阶段的困难等情况,为民营企业健康发展提供有效司法保障。
小编手记
重庆市渝中区检察院政治部干警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