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2022年7月11日,在检察机关全面开展公益诉讼五周年之际,重庆市检察院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重庆检察公益诉讼五周年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白皮书》对重庆检察公益诉讼五年实践进行了全景式回顾,分为“检察公益诉讼重庆答卷”“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守护人民群众美好生活”“践行公益代表职责使命”“深化检察公益诉讼改革”等五个篇章。 本微将陆续全文刊登《白皮书》,以期主动接受社会监督,推动重庆检察公益诉讼高质量发展。今天编发的是《白皮书》前言及第一章:检察公益诉讼重庆答卷。
前言
过去五年是我国历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启新的征程。过去五年也是法治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五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中央成立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召开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提出并确立习近平法治思想,开创了法治中国建设新局面。在全面依法治国的时代背景下,检察公益诉讼制度因时而立、应运而生。 2017年7月新修订实施的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规定检察机关在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食品药品安全、国有财产保护、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等领域提起公益诉讼,检察公益诉讼制度在法律层面上正式建立。继两大诉讼法之后,英雄烈士保护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军人地位和权益保障法、安全生产法、个人信息保护法、反垄断法等六部实体法赋权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为检察公益诉讼制度实施提供更丰富法律保障。 五年来,检察机关严格履行法定职责,深入推进检察公益诉讼实践,办案规模和质效持续提升,实现了从初步探索到不断深化的历史转变,对于加强公益保护、推进依法行政、促进国家治理发挥了独特作用,为“中国之治”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被誉为公益保护的“中国方案”。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拓展公益诉讼案件范围”“完善生态环境公益诉讼制度”,《中共中央关于加强新时代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工作的意见》要求“积极稳妥推进公益诉讼检察”“全面提升法律监督质量和效果”,检察公益诉讼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也面临新的历史挑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无论我们走得多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为深化对检察公益诉讼工作规律的认识,主动接受社会监督,推动检察公益诉讼高质量发展,我们全面回顾过去五年工作及成效,总结梳理经验和做法,特编制和发布本白皮书。
2017年7月以来,重庆检察机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及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市委、最高检工作部署,始终牢记公共利益代表的职责使命,围绕服务保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这条主线、强化法律监督助推全面依法治国这项主责、保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这个核心,充分履行检察公益诉讼职能,向全市3400万人民交出了一份以绿色和安全为主基调的检察公益诉讼答卷。 ——这五年,我们坚持根本遵循找准方向,检察公益诉讼服务大局有力有效。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根本遵循,融会贯通学习领悟,切实抓好贯彻落实。践行系统观念、新发展理念,自觉将检察公益诉讼融入国家发展全局和全市工作大局,紧紧围绕服务保障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大战略实施,聚焦我市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等奋斗目标,充分发挥检察公益诉讼职能作用,有力守护青山绿水、有效守护公共利益。 ——这五年,我们强化能动履职依法监督,检察公益诉讼办案力度充分彰显。先后部署开展13个专项监督行动,全市案件量从2017年117件提升至2018年1962件,随后三年案件量均保持在2000件上下,实现规模总体稳定。截至2022年6月,全市共立案9867件,开展诉前程序8335件(发布公告1193件,提出检察建议7142件),提起公益诉讼492件,支持行政机关、有关社会组织提起诉讼57件。统筹推进民事公益诉讼、行政公益诉讼监督,分别立案1330件、8537件,起诉410件、82件。市检察院和5个分院发挥带头办案作用,将涉及面广、有影响力、跨行政区划、被监督行政机关层级较高等案件作为专案办理,办案329件。专项行动、专案办理带动全市办案同步推进,公益诉讼起诉实现38个区县全覆盖。 ——这五年,我们聚焦公益保护全面履职,检察公益诉讼监督领域丰富拓展。深耕四个传统法定监督领域,深入推进五个新增法定领域办案,积极稳妥探索其他新领域办案,实现检察公益诉讼“4+5+N”监督领域全面推进。五年来,全市检察机关在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领域办案6714件,占比68.04%;在食品药品安全领域办案1614件,占比16.36%;在国有财产保护和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两个领域办案863件,占比8.75%;在五个新增领域和其他拓展新领域共办案676件,占比6.85%,其中,公共安全领域272件,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领域131件,未成年人保护领域110件,消费领域42件,个人信息保护领域59件,无障碍环境领域36件,其他领域26件。 ——这五年,我们注重精准监督规范办案,检察公益诉讼案件质效不断提升。严把案件立案、诉前、起诉、结案关,做细调查核实、做实跟进监督、做精审查起诉,严禁检察建议滥发乱发,监督刚性、精准性持续提升。秉持“在诉前实现公益保护是最佳司法状态”理念,综合运用沟通磋商、检察建议、圆桌会议等方式督促行政机关自我纠错、依法履职,绝大多数问题在诉前得到解决。五年来,提起公益诉讼案件和支持起诉案件获法院判决支持率均为100%,行政机关诉前整改率逐年提升,由2018年的97.2%上升至2021年的99.8%,3项案件质量指标居全国前列。加强诉源治理、能动履职,针对长期性普遍性多发性等老大难问题,督促开展综合治理、完善治理体系,推动建立完善行政监管制度机制100余项,制发社会治理类检察建议并获回复采纳93件。全市获评国家级典型案例17件。 ——这五年,我们落实保护优先修复为重,检察公益诉讼保护公益效果明显。秉持恢复性司法理念,全市通过办案,督促保护耕地3837亩、林地1809亩,治理被污染水域4.6万亩、被污染土壤4244亩,清理河道529公里,清理固废39万吨,查处制造销售假冒伪劣食品药品147吨,保护和追回国有财产及其他权益价值9.6亿元,保护修复文物和文化遗产188处,消除公共安全隐患2981处。综合运用督促增殖放流、补植复绿及追偿修复治理费用等方式推动实现生态司法修复,追偿生态环境修复治理费用1.1亿元。设立万州林业、合川渔业两个市级生态司法修复基地,分别补植林木14万株、放流鱼苗97万尾。 ——这五年,我们深化衔接协作凝聚合力,检察公益诉讼支撑体系日臻完善。积极争取人大、政协机关支持,推动开展公益诉讼检察建议与代表建议、政协提案转化衔接试点工作。加强与监察、审判、公安机关衔接、协作,市检察院、市高法院就案件范围、诉前与诉讼程序衔接等达成共识,全市建立监察、公安、审计工作支持公益诉讼机制34项。践行“双赢多赢共赢”理念,加强沟通协调、释法说理,注重协同履职,推动行政机关主动接受检察监督,配合公益诉讼调查核实。全市建立行政执法与检察公益诉讼衔接协作机制200余项,行政机关积极向检察机关移送案件线索425件,主动邀请检察机关参与支持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磋商和起诉558件,双方开展联合巡查、办案976次。 ——这五年,我们强调工作是本互通为要,检察公益诉讼社会评价持续向好。加强工作宣传,积极邀请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人民监督员等视察调研、参与案件听证论证,检察公益诉讼社会知晓度认可度日益提升,群众参与支持检察公益诉讼积极性越来越大。近年来的我市“两会”上,来自不同行业和领域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对检察公益诉讼给予充分肯定。在渝全国人大代表评价“检察院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检察机关公益诉讼工作做得很不错,成绩有目共睹,人民群众评价也很高”。全市工作获市级以上权威媒体宣传报道1152次,长江生态保护、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获人民日报专题报道,长江生态检察官制度获评重庆市2020年度“我最喜欢的10项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