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是成功之道——读《知行合一王阳明》有感
时间:2020-07-02 作者:
罗莎
新闻来源:
【字号:大 | 中 | 小】
王阳明“心学”精髓
疫情期间,我有幸阅读了一本叫《知行合一王阳明》的书,读的爱不释手,也从中感悟到了不少做人做事的道理。
书中说,明朝有一位智者叫王阳明(名王守仁,别号阳明),他才智过人,却命运多舛,时运不济,两次科举落第,好不容易走上仕途,却不受皇帝赏识,被贬贵州龙场。在经历了当众廷杖、下狱待死的恐惧,流放南蛮的绝望,瘟疫肆虐的危险,荒山野岭的孤寂,无人问津的落寞后,才有了龙场悟道和心学问世,“知行合一”便是其创立“心学”的精髓。后来的“心学”成为中国历史上帝王治国之道,成为拥有了改变世界的力量。
何谓“知行合一”?
所谓知行合一,即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在现实中运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知”是指良知,“行”是指行为、行动或实践,意思是你的良知和行为是保持一致的。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
有一次王阳明外出郊游,看见一块良田,甚是喜欢,于是萌生了“如果这块良田是我的该有多好”的想法。其实,身为官员的王阳明是有能力将那块良田占为己有的,但很快,他的良知就认识到把别人的田地占为己有是不对的。傍晚,王阳明把这一想法彻底打消了,而这一简单的思想动作,就是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良知告诉他不能霸占良田,最后他确实这么做了。知行合一并不是简单的哲学思想,它很实用,大到治国,小则修身。
当前,新冠疫情正在全球蔓延,国内形势刚得到有效控制,而国外却接连受挫。中国没有坐而视之,而是积极向全球分享疫情防控经验,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以团结取代分歧,以理性消除偏见,以行动代替犹豫,实实在在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由此得到其他国家的高度评价和由衷感谢,这就是坚持了知行合一的做法。这对个人的生活、学习、工作方面都有借鉴指导意义。
如何践行“知行合一”
面对学习,要知行合一。在自我学习和教育上,不能把所学知识和技能只停留在书本上或仅限于装在脑袋里,而应该学以致用,学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应该学会换位思考;学了“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在面对磨难时,就应该学会坚韧;学了“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就应该珍惜当下的一分一秒…我们不做纸上谈兵的白面书生,也不当言行相诡的伪君子,而是要把所学所知的真理用于实践。
面对工作,要知行合一。首先,经过“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专题教育,使我知道了工作的初心、入党的初心,是为了祖国的昌盛,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人民的幸福安康,而不是仅仅为了个人的私欲。工作中要对得起自己的良知,不做对不起国家和人民的事。其次,工作也要符合实际,做到实事求是,不欺上瞒下,不搞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个人主义,不搞浮夸风,时刻不忘自己的初心和使命。
面对生活,要知行合一。良知是我们与生俱来的道德感和判断力。有了它,我们能分清善恶,明白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每个人心中都有能知是非善恶的良知,我们应该关注并遵从自己的良知,听从良知的召唤,从良知出发,让良知光明,多做善的,不被物欲和私欲蒙蔽。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就是要定期对自己进行反省,思考一下自己的行为是否因为私欲蒙蔽了良知,时常自省,能让我们即时发现自己身上的毛病,然后有意识地用行动去克服。
如果“心学”是圣贤功夫,那么知行合一则是俗世智慧。知行合一并非来自顿悟,而是在磨难中不断反思、修炼,最终砥砺出的生命境界。
许多人说,听过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那就是因为没有做到知行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