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检察文化
检察文化
努力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公平正义的温度(“不忘从检初心、坚定检察自信”主题报告活动)
时间:2018-09-07  作者: 何彦林   新闻来源: 【字号: | |

      我是2012年9月开始从事控申检察工作的,到现在刚好六年整。这六年,我见证了来访群众的喜怒哀乐,也真切感受到了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的渴望。今天,我想用群众的三个表情来汇报工作的体会
        中年大姐的“怒容”
      “怒容”是我们接访中常遇到的表情。我刚开始接触控申工作不久便接访了一位大姐,她中等身材、短发,是个十足的“女汉子”。她因为父亲死亡抚恤费的问题,带着十多名亲属向单位讨要说法,双方因为言语不和发生混战,有人还用灭火器把现场喷的烟雾弥漫,期间,这位大姐的鼻骨骨折了。由于不能确定是被谁打伤的,最终作了存疑不起诉的处理。在接访她时,她一口咬定是对方单位负责人打伤的。我们努力进行补充调查,试图能够真实还原案发经过,但最终还是没有充分证据,决定维持不起诉。当我们宣布决定时,我看到她满怀期待的表情刷的一下变了,歇斯底里的发起火来。这是我在接访群众中遇到的第一次比较大的考验,“怎样才能做好群众工作?”这个问题一直在我脑海中盘旋。后来,处里一位同事跟我说:“公正要让群众感受到才行”,让我一下子灵台透亮、豁然开朗。我们公正处理并不等于群众就能感受到,“感受到”这点很重要,因为只有感受到才能够理解,“法律如果不被人民理解,那么它将没有任何力量”。其实,真正的冤错案件是极少的,大量的信访矛盾是由于没有被群众感受到公正、不被群众理解所致。热情接访群众并不是错了,但绝不是仅凭一腔热情就能化解矛盾。只有让群众切身感受到,他作为一个具体的人,权益受到保障、诉求得到公正对待,这个矛盾才有可能化解。案结并未事了,我调整了工作思路,从当事人的视角分析此案,从调解双方关于抚恤费的争议入手,终于化解了这个矛盾。在以后的工作中,我愈发体会到:“怎样让群众感受到公正”非常考验我们的智慧,很多信访矛盾都是“硬骨头”,需要全处同事的共同努力,需要领导多次亲自接访,需要绞尽脑汁、苦口婆心,需要协调其他单位反复协商才可能解决。群众工作着实不易,但正是因为不易,所以才有价值。
         年轻妈妈的“愁容”
      “愁容”是绝大多数来访群众存在的表情。有一次,我跟处里一位老同事接访,遇到一位年轻的妈妈拖着三个孩子来到接待室,最大的一个只有8岁,最小的一个还不满1岁。她一边流着泪一边向我们诉说,她的丈夫搭乘一辆顺路的拖拉机回家时,中途自己从车上跳下,不慎致颅脑受伤,后不治身亡,当地检察机关对驾驶员作了存疑不起诉的决定。突然失去家庭的顶梁柱,还要独自抚育三个嗷嗷待哺的孩子、赡养年迈的老人,这位年轻妈妈的脸上写满了与年龄不相符的愁容。看着这家人的处境,我们既为他们的遭遇感到揪心,又为他们将来的生活感到担忧。处里的老同事也十分敏锐的注意到了她的窘况,在办案的同时,指导当地检察机关及时对这个困难家庭给予了司法救助,又帮助她们解决低保和生活上的具体困难。当发放救助金时,这位年轻妈妈脸上的表情终于闪现出一丝活力,不停地表示对我们的感谢。我突然感到,我们只不过做了一点应该做的事,他们就如此懂得感恩。其实,群众的幸福是很简单很具体的,我们只要帮他们解决点困难,让他们感受到司法的公正、社会的温暖,他们就会记得我们的好,就能很高兴。群众的笑脸从哪里来,我觉得就是从一个个具体问题的解决中来,就是从面对面、手拉手的交流沟通中来。4年来,我们控申部门办理了20多件国家司法救助案件,帮助30多名当事人度过了生活的难关。一个个具体困难的解决,换来了群众一张张的笑脸、换来了一个个社会矛盾的化解。
      古稀老人的“笑容”
      如何让来访群众的“怒容”“愁容”转化为“笑容”是接访的应有之意。接下来的这位申诉老人原是一名政法机关的领导干部,上世纪90年代初因为贪污公款被判刑,出狱后下海经商反而干出了名堂,但他对犯罪的事情一直耿耿于怀,不停的向各个司法机关申诉。后来年逾古稀,更想着如果改判无罪,人生就得圆满了。于是,改判无罪成为了他晚年执着的追求,他不停的来我们接待室,有时没事也要来看看、跟我们东拉西扯。有一次,他还趁人不注意,把一只手伸入包里,神秘又略显紧张的压低声音问我们:“方不方便?”,让人感到既可笑又可气。我们半开玩笑的跟他说:“方便,我们装了六个不同角度的摄像头实时监控,很方便说清楚。”对于这位申诉20多年的上访老户,我们一边跟他拉拉家常、聊着不同的人生际遇,沟通的还算融洽。一边采取最为审慎的态度,调齐了一审、二审、再审以及多次申诉等所有的案件材料。我们发现,侦查查明的贪污事实共计40余笔4余万元,一审查明贪污3万余元,再审查明贪污5千余元,但法院裁判认定只有金额,不清楚是哪几笔犯罪事实,难怪他还不服气。我们复查时,对40余笔事实逐一反复核实,既审查每一笔能否形成完整证据链,又审查总计金额是否正确,最终认为再审判决没有错误。当我们向他逐一说明时,也许是平时的沟通发挥了作用,也许是我们给他讲的很详细,也许是他做好了心理准备,总之,他没有像预想的那样做出过激行为,而是沉默了好一阵,慢慢的露出笑容说了句:“你们很细心”。后来,他没有再上访。正如王阳明心学所说,其实每个人的内心都存有“知善恶、明是非”的良知,只是因为利益、因为处理的模糊、因为没有让他们感受到公正对待等等原因,他们的认知出现了偏差,才会做出常人所不能理解的行为。带着原则、真诚、细心和温度去办案,不仅是对我们办案工作的要求,也是格物致知的过程。
      六年的控申经历,我有幸接触一个又一个不同的群众、感受五味杂陈的人生百态。我前几天看到一篇文章,有位著名画家创作的肖像画里,许多成年人的肖像只有一只眼睛露出来。别人问他是何用意,他说:“因为我用一只眼睛观察周围的世界,用另一只眼睛审视自己”。同样,当我们用眼睛观察群众的时候,群众也会用另一只眼睛审视我们。
      做群众工作给我最大的体会是:生活给人的并不都是晴天和笑脸,当群众在最无助的时候来寻求我们的帮助,我们带给他们的不能只是冰冷的法律条文,而是要传递司法的温度,让群众感受到公正的温暖、燃起生活的希望。这样,才能让群众的怒容越来越少、愁容越来越淡、笑容越来越多,才能实现习近平总书记“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的要求。
(责编:田富友)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重庆市人民检察院第五分院
地址:重庆市渝中区经纬大道488号   电话:12309转5   传真:023-68749200
技术支持:正义网 京ICP备10217144号-1
本网网页设计、图标、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转载、摘编或建立镜像,禁止作为任何商业用途的使用。
微博二维码
微博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