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如诗 岁月如歌——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
时间:2018-07-17 作者:
赖朋
新闻来源:
【字号:大 | 中 | 小】
最近阅读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书籍生动还原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的7年知青岁月,读完以后感触颇多。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习近平总书记在七年的知青岁月里,从没有放弃读书和思考,甚至是“痴迷”阅读,“一物不知,深以为耻,便求知若渴”。特别是习总书记和其他知青换书,30里借书30里还书的故事,读来非常让人震动。从梁家河的窑洞到清华大学的课堂,从基层工作到治国理政,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把读书学习当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这种勤奋好学精神,贯彻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人生轨迹。也正是因为爱读书、常读书,所以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往往引经据曲,信手拈来。
锻炼与不锻炼的人,隔一天看,没有任何区别;隔一个月看,差异甚微;但是隔十年、二十年看,身体和精神状态上就有了巨大的差别。读书也是一样的道理,读书与不读书的人,日积月累,终成天壤之别。作为青年干警,我们除了要埋头专注于纷繁复杂的案卷材料、文书报表,数量庞杂的法律法规、司法解释,也应该养成良好的学习和阅读习惯,在坚持学习中不断提高业务知识水平和自身文化修养,结合自身工作和生活经历总结提炼,以求内修于心、外践于行,在不断攫取知识的过程中滋养精神、洗涤心灵、升华思想。
有志者立长志,志不强者智不达。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回忆说:“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在梁家河,物质和精神极度匮乏,青年习近平闯过了“五关”——跳蚤关、饮食关、生活关、劳动关、思想关,不仅磨炼了吃大苦、耐大劳的意志,还锻造了不避艰辛、不怕困难的品质。在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青年的一系列讲话和回信中,我们都可以深刻感知到他在艰苦奋斗中锤炼的意志品质。
在刚刚结束的世界杯1/8决赛上,法国队的19岁小将姆巴佩用无人能挡的速度飞奔过大半个球场,然后一剑封喉,阿根廷止步16强。有耀眼梅球王的阿根廷终究不敌青春洋溢意气风发的法国队,所谓后生可畏,可曾经梅西也是那个鲜衣怒马的少年。正如网友们的调侃“梅西就站在那里,看着姆巴佩,满眼都是自己19岁的样子”。然而不为大家所知的是,其实早在2011年,姆巴佩就曾说过这样的豪言壮语:“我觉得要剑指星辰,即使错过了群星,也可降落在云端。”这个打败梅西的19岁少年,在13岁时就说出的这句话令多少人汗颜!虽然我们早已不再是青葱年少的19岁,但只要我们怀揣梦想与信念,相信我们走过每一步路,洒下的每一滴汗水,都将会凝结成为浇灌未来的雨露,艰难困苦,玉汝自成。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不可否认,现如今的我们,有成长的烦恼,有工作的焦虑,有现实的压力,每个人都面临着一张全新的人生答卷。人的一生只有一次青春,如何度过才能给将来的自己留下充实无悔的回忆?青春之路有千万条,哪一条才能让青春绽放夺目光芒?2016年4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调研期间召开座谈会,同来自安徽省和全国各地的70多名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时,寄语广大青年:青年时光非常可贵,要用来干事创业、辛勤耕耘。要如饥似渴、孜孜不倦学习,既多读有字之书,也多读无字之书,注重学习人生经验和社会知识,注重在实践中加强磨炼、增长本领。在一部讲述年轻人闯荡横店的电影《我是路人甲》里,一个“老油条”给年轻的主人公传授经验,做群演,可去报个到,然后就开溜,找个比较隐蔽的地方睡觉。主人公却不以为然,“如果睡觉还不如回去,否则,来这里有什么意义?”与其埋头抱怨,不如奋起改变;与其庸庸碌碌,不如策马向前。这不正是青春该有的样子吗?习近平总书记也不只一次告诫我们: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而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
“世界很大,我们很小,谁年少不向往天涯海角;梦想易逝,红颜易老,每天在现实里移动双脚;昼夜奔跑,此中味道,早在我们心里烙下记号;值不值得,抬头看到,这里是‘松石北路的162号’。”愿我们都能如这首《宁海路75号》中所唱到的那样,以梦为马,不负韶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