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 width: 100%; }
您的位置:首页>重庆市黔江区人民检察院>检察业务

浅析近期青少年犯罪特征及其对策

时间:2021-05-26  作者: 李炎卓   新闻来源:   【字号: | |
浅析近期青少年犯罪特征及其对策
费文常  李进
   摘要:惩戒犯罪、保护人民,同一切犯罪作斗争,属于“治标”范畴。对于犯罪,仅靠打击、惩戒这种“治标”手段是远远不够的。在犯罪行为发生之前进行有效预防,努力遏制、消除各种犯罪诱因更突显其重要性,尤其是针对青少年犯罪。这也是习总书记“坚持一手抓当前,一手谋长远”重要指示精神的题中之义。本文从A地当前高发犯罪人群特征、犯罪原因及预防对策等方面进行浅析,以期对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助力社会治理有所裨益。
   关键词:预防犯罪  青少年犯罪  预警
   引言:本文对近期犯罪特征及诱发犯罪原因进行浅析,针对犯罪现象产生的原因和因素、采取有效措施予以消除并对可能犯罪的人进行早期防御和矫治以减少或杜绝犯罪行为发生的活动,以期望对预防犯罪工作、对犯罪方向的预警有所助益,对维护社会大局稳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有所帮助,对挽救更多青少年及家庭有所启示。
   一、青少年犯罪人群“高发”特征
   年龄与犯罪无必然联系,但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在犯罪率的高低、对犯罪种类和方式的选择方面存在一定差异。本文根据监管综合信息平台数据统计A地看守所羁押人员情况,对高发犯罪人群特征进行分析。梳理特征如下:
   (一)传统演变性。1.具有乡土观念和血缘关系。截止2020年11月据监管信息系统显示A地犯罪嫌疑人共计11466人[[1]],本地户籍涉嫌犯罪6469人,占比56.42%,表现突出的为:H镇占本地户籍5.01%;S镇占本地户籍6.49%,其中S镇D村占比30.48%,占本地户籍总体的1.98%。2.失业人员或隐性失业人员。根据系统不完全统计无业人员或者其他不便分类人员占比达到70.25%,2020年犯罪嫌疑人中无业人员与自由职业人员和占比高达79%。3.户籍地、现住址均为农村。以2020年 为例:嫌疑人户籍地、现住址均属农村占比高达85%(如图)。4.中学以下学历占比偏高。如图显示,2020年犯罪嫌疑人中学以下学历占比到达65%。5.18-35岁的青年比重较大。根据系统统计18-35岁的犯罪嫌疑人占比约为70%。犯罪嫌疑人多为2-5人的团伙作案,犯案类型多为侵权类的简单型、粗暴型的寻衅滋事、打架斗殴、盗窃(含入室盗窃)为主,如图以2020年为例:这类人员占比达38%。
   (二)高智商性。1.具有团伙性。以2020年为例,涉嫌诈骗(主要指电信网络诈骗,即通过电信网络实施的诈骗犯罪,并不是刑法所指的电信诈骗。)的犯罪嫌疑人占比达到36%;且根据中国司法大数据显示,电信网络诈骗三人以上共同实施犯罪比例呈现上升趋势。2.高学历专业性(大专、本科占比较大)。以2020年为例,学历在大专及以上的主要涉嫌的是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根据中国司法大数据显示,学历为本科以上的犯罪嫌疑人数在所有嫌疑人中占比呈现上升趋势。其组织分工明确,犯案类型以诈骗、开设赌场(注:主要指网络赌博及相关软件设计)居多。3.以网络为载体。我国网民体量大,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20年8月30日发布的《第44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19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54亿,其中19岁以下网民占比超过20%。因此在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中以电话、网络、支付宝、微信、QQ等为主要载体的设施犯罪的比重最大。同时,网络诈骗案件在诈骗案件中占比呈逐年上升趋势,同比升幅也远超全部刑事案件中网络案件占比的增幅。4.主要集中在18-35岁年龄段。根据中国司法大数据显示,嫌疑人年龄在28周岁涉嫌犯罪的占比最高。
此外,2018年1月至2020年11月,A地看守所累计羁押未成年人79人次,涉案类型中暴力犯罪占比63.29%(强奸占比25.32%,寻衅滋事、聚众斗殴、故意伤害占比29.11%,抢劫占比8.86%),盗窃占比20.25%;其中无业人员占比69.62%,学生占比13.92%。
   二、引发青少年犯罪的原因
   引发一次犯罪的因素可谓是“千奇百怪”,尤其是青年因身心发育不平衡,精力与体力旺盛,又缺乏足够的是非判断力和自制力,容易受不良因素影响。[[2]]根据近年工作经历以及对犯罪嫌疑人的日常谈话发现引发犯罪的原因如下:(一)他人引诱、教唆。很多嫌疑人都是由“被害者”变为“害人者”。1.涉毒。涉青少年案例甚多,其中他人引诱者也甚多,开始由他人引诱吸食毒品,然后渐变为他人教唆贩卖、运输毒品,“以毒养毒”,最终由“被害者”演变“害人者”,逐步步入深渊。2.涉诈骗。相关案例网上很多,主要原因有其二:一是以高额报酬引诱、教唆他人犯罪;二是“类似传销”,由被骗经他人引诱、教唆转化为行骗。(二)情绪化。此类案件中犯罪嫌疑人并非有预谋、有准备地进行犯罪,而是在日常琐事中引发的爆发性冲突,一时冲动,难以控制自己情绪,导致过激行为。案例:2019年7月26日3时,李某某和田某驾车行经某处人行道时,被正在过马路的王某挡停,未发生交通事故,但引发双方不满,引发言语冲突。但王某朋友冯某某就想把李某某拉下车,未果;随即田某驾车离开。但李某某情绪难以平复,遂纠集兰某某、付某某等人回去找到张某、曾某某等人发生互殴,致使升为刑事案件;斗殴结束后王某、冯某某等人又到医院遇到兰某某等人对其实施追击。值得注意的是涉案人员年龄最大的为27岁,最小的只有19岁;案件诱因很小,双方均因情绪控制不得当引发事态升级恶化。(三)“讲义气”,在暴力犯罪中表现明显。案例:伍某福、郑某等十余人聚众斗殴、寻衅滋事案,杨某号等九人涉嫌寻衅滋事罪、非法拘禁罪案中多次斗殴邀约人员都是朋友的朋友,认识过程多是在喝酒、闲逛时结交,遇到事情讲的是“哥们义气”,解决事情的办法是“暴力”思维。(四)法律意识淡薄。因为涉嫌犯罪的嫌疑人学历在初中以下占比较高,且处于无业或者隐形失业状态,接受的法治教育、法律学习偏薄弱。(五)缺少家庭管教和关爱。案例:李某某因涉嫌盗窃被某公安局刑事拘留,羁押期间多次作出自伤自残等异常行为,声称其精神异常,后经鉴定未发现精神方面存在异常。后经多次谈话了解到:李某某因涉嫌盗窃被采取强制措施时年满16周岁,侦查人员告知其盗窃涉案财物价值已到达“数额巨大”标准应当负刑事责任,失去未成年人这张“免处金牌”引发心理作怪因此作出多次异常举动。而在此之前,李某某实施多次盗窃,均因年龄未满16周岁,涉案数额较小均为训诫教育,责令其家长管教,未作出处罚。但因母亲以卖菜为生早出晚归,其父亲外出务工常年在外,缺少家长管教,同时也极度缺乏家庭教育与关爱,最终导致其一错再错,最终获刑。
   三、预防青少年犯罪解决措施
   习总书记说过:“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只有全面依法治国才能有效保障国家治理体系的系统性、协调性,才能最大限度凝聚社会共识。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力量相互配合、通力协作,从经济、政治、文化、法律、道德等领域入手,筑牢预防青少年犯罪的“防火墙”,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成才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社会环境。
   (一)开展形式多样的法治教育活动,增强法律意识。将法制教育纳入学校教育内容,促进青少年法制教育制度化,开展警示教育活动常态化。通过开展法制宣传、警示教育活动、建设犯罪模拟处罚体验设施等,助力青少年学习理解法律法规,体验法治实践,增强法制观念、法律意识,培养学法、守法、懂法的行动自觉;(二)净化网络环境。“网络空间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符合人民利益。网络空间乌烟瘴气,生态恶化,不符合人民利益。”很多相关媒体做过青少年多是接触网络不良信息引发犯罪的报道。在我国现有网民基量大,特别是青少年网民占比较大的情势下,净化网络空间、涵养网络生态,教育引导青少年正确甄别网络信息、合理正确使用网络至关重要。(三)创造就业机会。为数众多的缺乏就业机会的剩余劳动力,他们中许多人没有正常的经济来源,缺乏正常的社会制约,自由支配时间多、精神空虚、意志消沉。[[3]]由上述数据可以看出,失业人员或隐性失业人员犯罪占比较高,失业(无业)人员犯罪的几率更大。因此,创造更多就业机会,让更多的失业(无业)青少年走上工作岗位、走上人生正常轨道,对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将能起到很大帮助。(四)重视家庭教育监管。青少年的监管问题是一个长期存在的社会性问题,众多青少年犯罪,问题出在家庭教育环节。导致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道路,有父母长期外出,常期留守导致监管和教育缺失的缘故,也有父母对青少年的教育方式方法欠妥等因素。因此,更好的解决青少年监管问题,强化家庭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法治教育对减少青少年犯罪同样至关重要。(五)开展农村普法教育。对预防犯罪而言,普法需要先行。面对大多数犯罪人员来自农村的现状,进一步针对性地在广大农村开展大普法是很有必要的。减少“法盲”,让更多的青少年能知法、懂法,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可以说是预防当下青少年犯罪的“法宝”。
   结束语:习总书记对政法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履行好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确保社会大局稳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主要任务。本文仅浅析A地青少年犯罪现状具有局限性,其中在预防青少年犯罪中是否提前负刑事责任年龄、加大犯罪成本也值得探讨。习总书记寄语青少年说到: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青少年一代是国家的希望与未来,在此,作者希望以本文能达到一定预警效果。针对青少年犯罪突出问题,对预防犯罪方面能有所增益。


[[1]]注:本文数据均来源于公安监管综合信息平台。系统统计为2002年至2020年累计11466人。
[2]林崇德.心理学大词典[J].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
 
[[3]] 韩宝庆.进城务工青年犯罪问题探析[J].中国青年研究.200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