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 width: 100%; }

“你看,现在连娃娃们都晓得要爱护这些老木头了!”秋日暖阳洒在鱼田村,村民老汪指着远处吊脚楼的屋檐,笑着和黔江区检察院公益诉讼检察官潘珂唠起家常。顺着他手指的方向,青苔斑驳的木墙边,橘红色的灭火器静静守护着百年雕花窗棂,活像时光派来的安全员。
时间拨回今年初春。黔江区检察院公益诉讼检察官潘珂和同事们第一次踏进这片藏在群山褶皱里的吊脚楼群。眼前的景象让他们心头一紧:刺目的红砖房像补丁般嵌在青瓦木墙间,老化电线如蛛网般裸露,过期灭火器在墙角“沉睡”。最让人揪心的是,密密匝匝的干栏木屋间竟找不到一个消防栓——这些承载着乡愁的百年建筑,仿佛一堆等待火星的“薪柴”,随时面临火情风险。
发现问题后,黔江区检察院公益诉讼办案组第一时间展开调查。通过查阅历史档案资料和实地调取证据,他们确认:2020年,石家镇鱼田吊脚楼就已被列入重庆市第四批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名录、历史建筑保护名录。然而,后续的保护措施却未能及时跟上,“挂牌保护”成了“挂名保护”。
“这些老建筑是祖辈传下来的念想,保护跟不上,时间一长就真没了。”潘珂的话里满是急切。该院遂于2025年3月立案,办案组进一步展开现场调查,不仅多次实地摸排风险点,还邀请历史建筑保护、消防安全领域专家共同研判,最终形成全面调查结论,向相关部门制发检察建议,推动系统保护、综合治理。
随后,检察机关向相关行政主管单位制发检察建议,相关行政主管单位第一时间成立传统村落保护整改工作领导小组,对照指出的消防隐患、违建问题等风险点,逐一制定整改措施,为吊脚楼的管理再上“安全阀”:全面排查辖区所有传统村落和历史文化名村,拆除裸露、散落老化电线40余处,更换并新增水基灭火器30多个,清洁保养消防水池8个,让“沉睡”的消防设施重新“醒”了过来。同时,督促建立镇村两级巡查机制,安排专人辅助日常安全常态化巡查,负责对各类私搭乱建行为及时劝导、制止。
“光靠政府和检察院盯着不够,得让村民们主动站出来,保护才有‘长劲儿’!”办案组深知,村民才是传统建筑最长久的守护者。于是一场特别的“唤醒行动”在村里拉开:村头宣传栏张贴起新海报,把《重庆市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转换成乡亲们看得懂的图文;院坝会上检察官变成“说书人”,把法律条文讲成祖辈守护家园的故事;一封封《保护告知书》把“守护老房,就是守护咱的根”化作家训和箴言,悄悄唤醒村民心中的文化自觉。
在检察机关的持续推动下,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九月再到鱼田村,改变悄然发生:之前违建的红砖房前立起了“保护性改造”标牌,新的建设方案特意贴合土家吊脚建筑传统形制。更让人欣慰的是,村民们自发当起了“守护者”,有人定期清理消防通道,有人主动更换老化电线——百年的吊脚楼群,终于等来了真正的守护者。
“我们守的不只是木头和瓦片,是黔江地域的灵魂印记。”站在重焕生机的吊脚楼前,潘珂道出了办案组所有人的心声。这场由检察监督牵头、政府主动担当、民众积极参与的接力守护,为百年乡愁织就了法律与人文交织的双重护甲。黔江区检察院副检察长龚节华表示,该院将进一步积极能动履行公益诉讼检察职能,着眼服务大局,加强对传统村落的整体保护,注重文明传承、文化延续,努力用检察履职守护传统民族文化的瑰宝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