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一号检察建议”】彭水:“未”你而来,照亮山区“隐秘的角落”
时间:2021-09-17 作者:
彭水县人民检察院
新闻来源:
【字号:大 | 中 | 小】
在广袤的武陵山区有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由于父母常年外出务工,他们与老人、亲戚一起生活,他们有一个共同名字:留守未成年人。
让祖国的花圃中没有“隐秘的角落”,让留守未成年人不再成为“寂寞的花朵”。因此,这群留守未成年人成了彭水县检察院“莎姐”们最挂念的人。
战斗于办案一线,行走于武陵大山,热心于定制普法……在落实最高检“一号检察建议”中,她们围绕“精准、精心、精细”持续发力,在守护偏远山区留守未成年人的战线上,从未缺席。
精准惩教,为留守儿童撑起 “保护伞”
“坚持未成年人权益的特殊和优先保护,是未检工作的核心要求。在司法实践中,我们要把握好‘度’,避免‘宽容’异化为‘纵容’。”在办案中,该院的“莎姐”们一直践行着这种理念。
“王姐姐,我们四个考上大学了,谢谢您的帮助。”在9月份开学季,“莎姐”检察官王代芬陆续接到了4名高三毕业学生的感谢电话。
原来,今年初,田方(化名)等13名未成年人因晚上吃宵夜时发生口角而产生冲突,案发后田方等人因涉嫌聚众斗殴罪被移送到彭水县检察院审查起诉。
“都是未成年人,一念之差触犯了法律,又都是偶犯、初犯,难道都要以犯罪来惩治?”王代芬受案后第一时间审查了相关证据材料,发现田方等人案发时都系未成年人,其中包括7名留守未成年人,大都是寄居于亲戚家中。
“这起案件很特殊,十几名未成年人既是违法犯罪行为的参与者,需要有效的教育矫正,也是违法犯罪的受害者,应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努力将未成年人从偏差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模式中纠正过来,引导‘迷途’未成年人归航。”在部门联席会上,“莎姐”们达成了共识。
为此,在进行大量的走访和社会调查后,综合他们的犯罪情节和认罪悔罪态度,在经征求学校、人大代表等各方意见后,对包含4名即将高考的留守未成年人在内的13名未成年人做出附条件不起诉决定。
“帮教只是一个起点,未来的路还很长,要靠自己走,只有敬畏法律,才能行稳致远。”不起诉宣告会上,王代芬对田方等人教育道。
为了更好地保障未成年人身心健康,“莎姐”们采取心理疏导、偏差行为矫正等一系列综合矫正措施,帮助其以崭新的面貌回归平安健康的生活。随后的日子里,他们开始积极调整心态,努力学习。
金秋时节,田方等4人背起了行囊来到了各自心仪的大学。
在打击犯罪方面,“莎姐”们也从不含糊。该院一直以零容忍的态度坚决从严打击、重点打击侵害农村留守未成年人和困境儿童等犯罪。
抓实提前介入,加强立案监督,2019年以来,批捕17件18人,起诉22件32人,监督侦查机关立案5件6人,该院在打击侵害留守未成年人犯罪方面交出了一张分量十足的成绩单。
精心呵护,为留守儿童铺好 “成长路”
“姐姐!我这次考试是班上第一名!”11月18日,刚刚拿到期中考试成绩单的陈丽(化名)后开心地将这个消息告诉了彭水县检察院检察五部主任王代芬。而此前,她还在为不能上学而发愁。
陈丽是谁?又为何会为不能上学发愁?原来,陈丽自小父母离异,她跟着父亲来到彭水县并在此读中学。今年寒假期间她跟随父亲和继母在福建省晋江市打工,哪知生父涉嫌刑事犯罪被刑事羁押,继母表示无力监护,而生母失联已久,陈丽无奈被迫辍学。
于是,一封饱含深情与希望的委托函被从晋江送往千里之外的武陵大山中的彭水。晋江、彭水两个素未谋面的朋友,因此结缘。
“司法救助是雪中送炭之举,可以解决未成年人的燃眉之急,不应该让空间成为救助的阻碍。”对于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彭水县检察院检察长陈荣鹏说道。
于是,渝东南地区检察机关首个跨省异地司法救助联动机制建立了,有效地化解了司法救助跨区域问题,两地检察机关一起会商,一起探讨返校和监护问题,一起开展司法救助工作······
6月3日,陈丽在检察官和学校老师的陪同下,参观了学校教室、宿舍、食堂······重回学校,环视周遭熟悉的一切,陈丽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陈丽的案件只是该院“莎姐”们精心呵护祖国花朵的一个缩影。近两年来,该院已累计为留守未成年人发放9笔司法救助金,金额达到10万余元,跨省异地救助未成年人2次2人,将全面保护未成年人的司法理念落到了实处。
精细打造, 为留守儿童系牢“安全带”
“什么?讲课内容也可以定制了吗?”8月底,接到王代芬的电话,彭水县万足镇留守未成年人学校的刘老师惊奇地问道。
开学那天,“莎姐“们来到了彭水县留守未成年人学校开展新学期第一次“订单”课堂——“防家暴”。
“那要是我考差了回家被打屁股算不算被虐待?”此问题一出,小伙伴们笑作一堂。“俗话说,打是亲骂是爱,但是我们不推荐这种武力解决问题的方式。”“莎姐”们幽默地回答。
……
这是彭水县检察院“小班普法机制”建立以来的第三堂法治课。
从大班到小班,变化的远不止人数。
在“莎姐“们看来,“小班普法机制”在减少了听课人数的基础上增加了讲课频次,针对不同年级、不同班级、不同受众的的留守未成年人群体给出不同的订单式普法,提升了课堂的互动性和针对性。
“以前在讲防性侵课时,男女同学一起讲,有时候,女同学显得有点‘尴尬’。” 王代芬介绍,“为此,我们打破身份,将男同学、女同学分开普法,课堂氛围浓起来了,效果也明显增强。”
怎样为留守未成年人系牢“安全带”?该院还从三方面进行了探索。
为了切实消除校园的“危险源”,“莎姐“们就近期发生的校园安全案件,向案发学校发出检察建议书,督促落实,制定整改方案。
为了净化周边的“有毒源”,“莎姐“们与文化主管部门、食品监督部门一道,实地走访网吧、电玩城、酒吧等娱乐场所和校园周边食品贩卖场所,摸清监管漏洞和问题症结,提出有效的监管建议。
为了筑牢安全的“防火墙”,“莎姐“们行走在彭水县辖区的大山中,与更多的留守未成年人学校、特殊教育学校协作建立起“小班普法”机制,定期指派“莎姐”授课。
为了使孩子永远远离犯罪,为了让孩子不再受到伤害,彭水县检察院的“莎姐”们始终在忙碌、奔波之中,办案、预防、监督、帮教、救助、维权,把“一号检察建议”不折不扣的落实到位,没完没了地抓……她们用大爱守护着武陵山区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