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3日,《重庆日报》头版转第3版刊登《中央宣传部授予重庆检察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团队代表“时代楷模”称号》《德法相伴 倾情守护——致敬“时代楷模”渝检护“未”团队代表》,内容如下:
日前,中央宣传部授予重庆检察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团队代表“时代楷模”称号。
新华社北京9月22日电 中央宣传部日前授予重庆检察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团队代表(以下简称“渝检护‘未’团队代表”)“时代楷模”称号,集中宣传了他们的先进事迹。
渝检护“未”团队代表梅玫、龚珊、唐焕然、吴波、李非白、孙文静、王莉等7名同志,主要从事办理涉未成年人案件、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等工作。他们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重要论述,牢记“孩子们成长得更好,是我们最大的心愿”的嘱托,用法守护未成年人成长之路,用爱诠释社会温度,从法律条文中感悟法治精神,在法理情的有机统一中实现公平正义,为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作出了突出贡献,对促进提升未成年人保护领域的社会治理效能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中多人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模范检察官、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五一巾帼标兵等称号。
“时代楷模”发布仪式上,宣读了《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授予重庆检察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团队代表“时代楷模”称号的决定》,播放了反映他们先进事迹的短片。中央宣传部负责同志为他们颁发了“时代楷模”奖牌和证书。
中央宣传部在授予“时代楷模”称号的决定中指出,渝检护“未”团队代表是德法相伴、倾情守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典范,他们的先进事迹集中展示了新时代人民检察官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的精神风貌,有力彰显了共产党员牢记初心使命、矢志造福人民的政治本色。为宣传褒扬他们的先进事迹,中共中央宣传部决定,授予渝检护“未”团队代表“时代楷模”称号,号召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政法干警要以“时代楷模”为榜样,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学习实践习近平法治思想,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以良法善治守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力量。
中央政法委、最高人民检察院、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重庆市委负责同志,以及首都大中小学师生、政法系统干部代表参加发布仪式。
“我们办的不仅是案子,更是孩子的人生”“救一个孩子是职责,防千万个孩子受害是使命”“播撒在孩子们心中的法治种子,终将长成参天大树”……孩子,承载最滚烫的目光;守护孩子,成为最坚定的目标。
当“时代楷模”的荣光落于重庆检察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团队代表(以下简称“渝检护‘未’团队代表”)肩头,闪亮的不只是一段跨越20多年的奋斗历程,更是那颗“为孩子多做一点”的质朴初心。
从“莎姐”青少年维权岗,到“检护成长”专项行动;从最初7个人利用业余时间写博客、接热线,到如今携手志愿者、心理咨询师等社会力量并肩同行……他们并非无所不能,只是愿意为了孩子竭尽所能、久久为功。
这份竭尽所能,彰显仁爱——把别人的孩子当成自己孩子来疼。
“我是一名检察官,也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对检察官梅玫来说,看到孩子误入歧途或受到伤害,就想去拉一把、护一程。“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古训,是他们最鲜明的写照。
因为为人父母,所以懂得孩子对温暖的渴望;因为身为检察官,所以要“守护千千万万孩子的‘大家’”。这份跨越血缘的疼爱,早已刻进他们的职业底色。保护未成年人,绝不是机械执行,而是真正充满人文关怀的有力托举。
这份竭尽所能,饱含坚韧——再难的路也要走、再陡的坡也要爬。
有人说,孩子的心灵如迷宫一般,要走进孩子的内心何谈容易?帮助涉罪未成年人悬崖勒马、回归社会,又要付出多少心血,才能平衡好法律的“刚”和育人的“柔”。
不怕艰难,唯恐辜负。为了孩子,他们可以专程到家里去牵线搭桥,可以夜以继日审查证据、钻研案情……步步不易,但步步都算数。受助的孩子,有的已成为养殖大户,有的考上了法律专业研究生,把未来重新握在自己手里。
这份竭尽所能,淬炼担当——用法治暖阳照亮每一寸成长空间。
依法开展未成年人保护,是法治文明的重要标识。未成年人保护制度的不断健全与完善,是一个国家文明和法治进步的体现,更是需要与时偕行、不断交出答卷的时代课题。
时代的课题,行动来作答。推动建立全国首个省级教职员工入职查询平台、建成检警医“一站式”询问救助中心,参与研发“家庭成长环境风险防控一件事”数字模型……用心、用情、用力,未成年人保护的法治安全网越织越密。
“孩子们成长得更好,是我们最大的心愿。”热切心愿,化作赤诚坚守。这份坚守,让渝检护“未”团队代表获得“时代楷模”的荣誉,也成为巴渝大地的又一个精神坐标,更为全社会协同开展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提供了典范。
莎草种子生根发芽,爱的故事仍在续写。请记住渝检护“未”团队代表的名字——梅玫、龚珊、唐焕然、吴波、李非白、孙文静、王莉。
德法相伴 倾情守护
——致敬“时代楷模”渝检护“未”团队代表
一句颤抖的质问,锚定了梅玫的奋斗坐标——“当我父母离去无人管教时,你们在哪里?当我被人欺凌无助时,你们又在哪里?”2004年,初出茅庐的检察官梅玫在庭审现场听到涉罪少年这番话,心如重击。从那一刻起,她不再仅仅是一名办案者,更成为无数孩子成长的守护人。
21年光阴流转,梅玫从一名普通检察官成长为渝检护“未”团队代表,大渡口区检察院党组成员、副检察长。她和同事们创建的“莎姐”青少年维权岗,从最初7人的小团队,发展成为覆盖全区的保护大网络——1个未成年人保护中心、5个法治教育基地、13个工作室、9个校园法律社团。每一个数字背后,都是他们无数个日夜的热线值守、校园里的谆谆教诲和案件背后的温情帮教。
在孩子们眼中,梅玫不只是检察官,更是懂他们、爱他们的“莎姐”。她担任重庆市第三十七中学校法治副校长13年间,开创了“玩在一起、学在一起”的普法新模式:看法治电影、开展辩论赛、排演情景剧……她指导学生改编的情景剧《冲动的惩罚》,不仅登上央视荧屏,更走进了无数孩子的内心。演出时,台下那些专注的眼神、若有所悟的表情,都让她坚信:法治的种子,正在悄悄发芽。
更让她欣慰的是,曾经参与情景剧创作的学生,后来考入政法院校,如今已成为一名法官助理。“‘莎姐’教会我的不仅是法律,更是如何面对人生。”这样的反馈,比任何荣誉都更珍贵。
21年来,梅玫办理了470余起案件,帮教500多名涉罪未成年人,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最美公务员”等称号,并当选党的二十大代表。她最珍视的,是孩子们的信件和改变——那个变得懂事、主动帮助同学的少年,那位专程前来致谢的母亲,那些在法治课上眼中闪着光的脸庞……
如今,渝检护“未”团队已成为未成年人保护的亮丽名片,但梅玫的脚步从未停歇。“这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她说,“我相信,播撒在孩子们心中的法治种子,终将长成参天大树。”
“守护好每一个孩子,功夫远在办案之外。”这是渝检护“未”团队代表、市检察院未成年人检察部副主任龚珊始终秉持的信念。她曾为一桩家暴案件久久难以释怀——“如果当时有人报警,孩子是不是就不会受这么多苦?”正是这样的“如果”,推动她决心打造一柄制度“利剑”,提前斩断伸向孩子的黑手。
2019年,她和同事迈出关键一步:推动建立全国首个省级教职员工入职查询平台,“不能让‘大灰狼’混进孩子的世界。”该平台覆盖重庆全市高等院校、中小学校、幼儿园的各类工作人员,一旦有涉罪记录,系统即刻预警。曾有一名有前科的应聘者试图再次进入幼儿园,却在平台查询中现形,当天即被解聘。该案例被最高检评为典型案例,相关做法更被写进最高检工作报告。
不仅如此,她还和同事积极推动另一项关键机制——强制报告制度的落地。在最高检出台意见后,她和同事迅速参与制定重庆的实施办法。她与同事培训教师、妇联干部、热线接线员,让“发现即报告”成为社会共识。这一切努力,最终助推强制报告制度被写入2021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真正从法律层面筑牢防线。
最体现司法温情的,是她牵头建立的全国首个省级未成年被害人“一站式”询问救助中心。2019年,在深夜的派出所,她看到一个受侵害的女孩蜷缩着身体、不愿说话。她脱下外套裹住孩子,那一刻,她决心终止“反复询问带来的二次伤害”。
多方努力下,该中心落户重庆市中医院。这里没有冰冷的审讯桌,只有暖色调的墙壁、柔软的沙发和玩偶,更像一个安全的家。检、警、医协同办案,一次询问完成取证,心理疏导同步进行,让孩子们在这里得到身心的双重治愈。截至目前,重庆已建成33个类似场所,重庆市中医院“一站式”询问救助中心成为全国推广的范本。
龚珊始终坚信:唯有制度护航,才能长久地为孩子守住一片法治的晴空;唯有系统保护,才能让每一朵花都在阳光下安心绽放。
从天山脚下的忠诚卫士,到未成年人检察一线的四级高级检察官,渝检护“未”团队代表、市检察院第五分院未成年人检察部检察官唐焕然将他在部队锻造的亮剑精神,融入未检工作,剑指危害未成年人的网络深渊。
2021年,一起传播淫秽物品案引起他的警觉。两名被告人通过发布不雅视频链接牟利,内容流入未成年人社交群。“追究刑责只是第一步。”唐焕然发问,“孩子们受到的精神损害该怎么办?”
当时,全国几乎没有针对此类行为提起民事公益诉讼的先例。如何认定心理损害?怎样量化赔偿?一个个难题横亘眼前。“每走一步都是摸着石头过河。”他回忆道。
但保护不能缺位。唐焕然联动三级未检检察官深入校园,走访师生家长,全面调查视频传播对未成年人造成的心理影响。他们发现,很多孩子出现情绪低落、注意力涣散甚至行为偏差,一名学生坦言:“那些内容让我感到恶心。”
证据有了,但法律支撑何在?2021年7月,市检察院组织召开专家论证会。法学、心理学专家一致认为,可借鉴环境公益诉讼中的“生态恢复”理念,要求被告支付心理健康重建费用。这一创新思路让唐焕然信心倍增,他立即指导社工机构制定心理修复方案,精准核算所需费用,形成完整证据链。
2021年12月,市检察院第五分院依法提起民事公益诉讼。六个月后,法院作出判决:支持检察机关全部诉求,判令被告人赔偿2.1万余元心理健康重建费用,并在省级媒体公开道歉。该案成为重庆首例针对未成年人传播淫秽视频获判赔偿的民事公益诉讼案件。
胜诉不是终点。唐焕然和同事推动在民政部门设立专用账户,邀请老师、家长共同监管资金使用,委托专业社工在5所学校开展法治宣讲、家庭教育和一对一心理辅导,让每一分赔偿款落到实处。
案件背后,他看得更远。“网络平台监管责任不容忽视。”唐焕然针对办案发现的审核漏洞,向互联网平台发出《检察关注函》,推动落实实名制、强化域名检测、完善举报机制,从源头消除隐患。
一次普通的提讯,让渝检护“未”团队代表、三级高级检察官吴波久久不能平静——2023年,在市检察院第二分院办案区内,一名未成年被告人手臂上的大片文身,刺痛了他的心。
“文身是从哪里来的?”吴波敏锐地抓住这条线索,决心深挖下去,自此踏上为青少年擦除“刺”痛的征程。
他假扮成普通顾客,几乎跑遍了万州当地的文身店,在与店主看似随意的闲聊中,巧妙探问是否曾为未成年人文身;同时深入校园,向老师、同学了解实际情况。调查结果令人忧心:忠县、奉节等地出现多起文身店违规向未成年人提供文身服务的情况。
“孩子们往往是一时冲动,事后几乎都会后悔。”吴波深知,文身不仅是皮肤的永久伤痕,更可能成为未来升学、参军、考公的“拦路虎”。而清洗文身过程痛苦、费用高昂,往往是这些孩子的家庭不能承受之重。“文身刺在孩子身上,痛在我们每一个人心里。”他说。
带着这份责任,吴波与同事迅速行动,足迹遍及渝东北3区6县的40多所学校。越是深入,他越是意识到治理的紧迫性,一场针对文身行业的综合整治行动全面铺开:他支持消费者协会起诉和直接办理民事公益诉讼7件,指导辖区检察院办理同类案件20余件,彻底斩断伸向孩子的“文身黑手”。
办案过程并非一帆风顺。部分文身店店主强烈抵触,一些家长也认为“这只是小事”。面对阻力,吴波多方联动:会同市场监管、公安等部门强化执法,依法惩处违规店铺;深入社区、校园开展普法,向家长和孩子讲解文身带来的身心危害。
努力终有回响。多名文身店店主在媒体上公开道歉、赔偿损失;相关部门指定医疗机构为未成年人清洗文身,并推动费用减免;相关案例获评重庆市维权典型案例。
在吴波看来,办案不只是惩处,更关乎教育与引导:“青少年心智尚未成熟,容易受外界诱惑。我们要将法理情融入办案全过程,引导他们崇德尚法、向上向善。”他用行动证明,检察官不仅要办案,更要守护每一个孩子健康阳光的未来。
近日,渝检护“未”团队代表、市检察院第三分院未成年人检察部副主任、四级高级检察官李非白再次来到三姐妹的家,18岁的二妹欣喜地迎上前,已结婚生子的大姐笑着端来茶水,正在读初中的三妹主动打起招呼,比以前开朗了许多。
望着这个窗明几净、充满欢声笑语的家,李非白的思绪回到七年前那个夏日的傍晚。当时,5岁的三妹和10岁多的二妹蜷缩在检察院门前的石阶上,低声问她:“阿姨,爷爷是不是不要我们了?”
2018年的一场车祸,让三姐妹成了孤儿。刚调入涪陵区检察院未检部门的李非白毅然接手这个案子。“虽然不知道能做到哪一步,但我们先把案子‘要’过来。”她回忆。
李非白四处奔走,挨家走访,最终确定了一名监护人,还为三姐妹落实了每人每月1000余元的孤儿保障金,并联系学校减免学杂费。
不仅如此,当她发现三姐妹亲属对20多万元赔偿款将作何用途时言辞闪烁,便立即警觉起来。“这些钱是孩子们的‘兜底钱’,绝不能有任何闪失。”她果断建议法院暂停支付剩余赔偿款。这引发了部分亲属的不满,甚至将两个孩子扔在检察院门口。
面对压力,李非白没有退缩。她协调法院、政府等多个部门,组织召开多次协调会,最终促成三姐妹全额继承房屋,并创新建立“检察官+监护人”共管账户,既保障本金安全,又能用利息为她们补贴家用。
原本回避家庭责任的大姐被李非白的坚持所感动,主动提出当监护人。经检察机关支持起诉,法院最终判决由大姐担任两个妹妹的监护人。
七年来,李非白从未离开过三姐妹的生活。她帮助大姐找工作,鼓励喜爱画画的二妹创作投稿,支持内向的三妹参加集体活动。就连她们爷爷去世后涉及的继承纠纷,已调动工作的李非白仍指导她们通过诉讼依法继承财产。
如今,这个曾濒临破碎的家充满了温暖与希望。“我们代表国家站在孩子身后,陪她们好好长大,给她们自立自强的底气!”李非白用七年的坚守,以法之名为孤儿们撑起一片晴空。
2022年重庆山火中,一名少年志愿者骑着摩托车在山间疾驰运送物资。谁也不会想到,这个勇敢的救火英雄,曾是一个屡屡盗窃、连家人都近乎放弃的“顽石”。帮助他完成这场蜕变的,是渝检护“未”团队代表、九龙坡区检察院未成年人检察部副主任、四级高级检察官孙文静。
五年前的一次检察官联席会上,关于涉罪少年小渝(化名)的处理,众人争论不休。这个多次盗窃摩托车的“00后”,已被贴上“无可救药”的标签。这时,孙文静拿出一份深入的社会调查报告,改变了局面。
此前,她和司法社工一起走进小渝的家,发现了这个少年内心深处的善与痛。墙上泛黄的奖状,也无声诉说着他曾经的优秀。
基于报告显示小渝再犯风险较低,孙文静坚持提出:“不放弃任何一个孩子,挽救一个是一个!”最终,检察院对小渝作出附条件不起诉决定,开启六个月的监督考察。
接下来,一场量身定制的帮教悄然展开。孙文静与社工为小渝梳理出叛逆、自控力差等问题,并通过一系列活动引导他改变。长江骑行时,她陪体力不支的小渝慢行;让他策划路线,带领团队徒步13公里登顶春天岭。
渐渐地,小渝剪去彩色头发,作息也规律起来,甚至主动提出去社工机构做志愿者。他走访困境儿童、策划活动、学习办公软件,并坦言:“我找到了自己喜欢的东西。”
六个月后,考察期满,检察院依法对小渝作出不起诉决定。他在心得体会中写道:“不要怕,路走错了可以重来……”
当2022年重庆山火肆虐时,孙文静在朋友圈惊讶地发现,小渝和几名曾接受帮教的“摩托少年”,竟自发前往火场运送物资。那一刻,她热泪盈眶。
如今,孙文静的文件柜里还珍藏着一份帮教名单,那是师父吴健检察官在病逝前托付给她的:“这是我帮教过的孩子,你替我把他们都看好了。”
孙文静把这句话记在心里。她组建了“四个一”帮教团队,一次次走进罪错少年的内心世界,帮他们重塑价值观、重启人生。那份名单上的140多名孩子,至今无一人再犯罪。
“你们是冒充公检法的骗子吧!”2023年的一天,渝检护“未”团队代表、开州区检察院未成年人检察部主任王莉听到这句话时,有些哭笑不得。她费尽周折联系上涉罪少年小鹏(化名)离家十多年的母亲李燕(化名),却被当成诈骗分子。经过多方视频连线、反复解释,李燕终于相信,电话那头的确是检察官,她的儿子正迫切需要她的回归。
这一切,源于王莉在办理一起未成年人盗窃案时的发现。当时,小鹏始终低着头,手指无意识地摩挲衣角,与所有人保持安全距离。家访时,他的爷爷奶奶表示“管不动了”;他的父亲也一直在外奔波打工;李燕已离家十几年,音信全无。
“要是我能跟着妈妈就好了。”小鹏的一句话,坚定了王莉为他寻回母亲的决心。她多方联系公安机关、民政等部门和村社,终于找到李燕的联系方式,却遭遇了“信任危机”。
打破僵局后,真正的挑战才刚开始。李燕坦言,自己已有新家庭,能力有限。王莉没有放弃,她认为小鹏叛逆的背后,是长期被忽视的创伤和对爱的渴望,“必须为他创造一个被爱包围的环境。”
开州区检察院向区妇联移送家庭教育指导介入函,向小鹏父母发出《督促监护令》,并联合开展线上家庭教育指导。“蹲下来听,比站着说更靠近孩子的心。”王莉耐心引导小鹏父母,“不会管,我们指导着管;管不了,我们帮助你们管。”
在她的不懈努力下,小鹏被接到外省与母亲共同生活,王莉适时介入,一边进行法治教育,一边矫正其不良行为。渐渐地,小鹏走出阴霾,在一家手机企业找到了心仪的工作。2024年4月,检察机关依法对他作出不起诉决定。
近年来,王莉累计制发督促监护令、家庭教育指导令80余份,帮助40余个家庭重塑亲子关系,让80多名涉罪未成年人重返社会。她还致力于机制创新:参与建立重庆首个“罪错未成年人帮教矫治中心”、川渝首个“跨区域家庭教育协作指导中心”,参与研发的“家庭成长环境风险防控一件事”应用,已实现“一地创新、全市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