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IPv6网络
当前位置:首页-检察要闻
检察要闻
【战疫进行时】“检察蓝”的抗疫故事
时间:2022-12-01  作者:  新闻来源: 【字号: | |
11月的重庆
新冠疫情来势汹涌
在一个又一个看不见硝烟的战场上
有一群“检察蓝”的身影
他们
或化身扫楼“大白”
或值守防疫“卡点”
或打通保供“最后一百米”
或为群众疏难救急
照亮一束光
守护一座城
助力坚决打赢疫情防控歼灭战
一起
侧耳倾听
来自“检察蓝”抗疫故事



一家三口齐上阵!


滑动图片查看更多

志愿者:谢光才 市检察院检察六部 检察官

服务地点:两江新区龙山街道冉家坝社区


“咚咚”、“咚咚咚”——“上门做核酸,请准备好渝康码哈”。挨家挨户地核对门牌号,敲门、喊话、登记、解释,像这样重复且枯燥的志愿工作,就是我每天的日常。


这轮疫情来袭,我所居住的小区已经出现确诊患者,其中两个单元更是作为高风险区域被封控。作为一名有24年党龄的老党员,我第一时间报名当起志愿者,主动承揽高风险工作,进入被封控单元楼协助医务人员采集核酸样本的工作。


“我们还有多久可以解封嘛?”“都快关疯了。”连日来,这是我听到最多的询问和抱怨。面对一遍遍重复的问题,我只能换着花样安慰大家——“别着急,平时工作辛苦,这几天就当休息嘛。”“我在业主群里转发了一个疫情影响下未成年人心理辅导系列微讲座视频链接,你们可以陪着孩子一起看看”。疫情爆发以来,我积极投身在抗疫战斗中。


我在一线当志愿者,只有在晚上休息的时候才能和妻子通过电话聊上两句。妻子是一名老党员也是纪检副书记,所在的学校成了隔离点,疫情防控形势严峻、任务重大,她一直封闭在学校,协助防疫部门做好隔离工作。虽然两口子身处异地、已多日未见面,但互相牵挂、共克时艰的心却未曾分离。


看到我和妻子奔走在疫情防控第一线,儿子受到强烈影响。他主动请战,加入队伍。疫情的阴霾固然可怖,但我始终相信,胜利的曙光必将很快到来。




两天整备检测物资6万份


滑动图片查看更多


志愿者:市检察院8人党员小队
服务地点:渝北区仙桃街道春华社区

“我报名战疫!”“我报名,共克时艰,赢得胜利!”在临时组建的“春华志愿”微信群里,我们8名市检察院党员干警第一时间响应号召,积极参与疫情防控志愿服务工作。

连日来,我们积极参与核酸检测场所秩序维护、检测物资保障准备、转运检测样品、解答群众咨询、社区电话排查等相关工作,同心协力打好疫情歼灭战。

“小区进不去,工地不让做,我们怎么办?”我们志愿者小队刚一出小区,就在一家面馆前被几位居民围了起来。原来,他们都是小区外的住店经营户,由于还没有做核酸,看上去很着急。我们赶紧安抚,告知最新的防疫要求,引导其到最近的核酸检测点去做核酸。听完解答,他们满意地散去。

在春华社区参加核酸检测的人员,每日高达8000人,需要做大量的物资准备工作。我们来到春华社区核酸物资保障集中分发点,一一为检测管贴上条形码,把一次性咽拭子一一拆开,一干就是三四个小时,会同社区工作者和其他志愿者,两天累计完成检测物品12箱,每箱5000份,总量6万份。

与此同时,在辖区各检测点采样的标本转运工作也急需人手,我们穿好防护服,第一时间把检材从各个检测点汇集到集中点,然后由检测机构收走,极大提高了检测效率。

在春华社区办公室,我们还参与电话排查工作,共电话排查居住地不明、是否做核酸的人员300余人,确保核酸检测不漏一人、防控工作不留死角。

战斗还在继续,市检察院政治部副主任姜玲、检察九部副主任李立峰、事务保障部副主任张军、检察三部党员干警刘鑫及郑亚琴、检察一部党员干警陈韵莲、检察四部党员干警朱秀芸、机关党办党员干警汪明威…..我们8人党员小队不会退缩,一直在路上。



7昼夜的坚守:从复杂社区到“无疫小区”的战疫之路




志愿者:马弘 市检察院政治部宣传室 副主任
服务地点:沙坪坝区天星桥街道石碾盘社区

“马老师,你能不能帮我们现场负责主卡口位置,那里很重要,现在只有3名居民志愿者”13日,我作为党员志愿者来到紫荆花园片区最“棘手”的点位。

紫荆花园片区位于沙坪坝区闹市区,与沙坪坝区核心商圈金沙天街仅一墙之隔,每天的人流、物流、车流24小时从未间断过,卡口需要从早上8点到晚上9点派人值守。其他卡口,只要查验出门条管住居民出行就行,但我需要同时防控外出和进入两条线。

因为卡口内近10家店铺,都属于居民保供商铺,不仅不能一关了之,反而需要大力维护。同时片区毗邻商圈人员情况复杂,租赁户多,老年人多,每天需要外出的快递和超市等保供人员也不少。仅每天查验进出卡口送货的外卖骑手就多达300人次。周围还有菜店、餐馆、生活超市、便利店、药店等等保供商铺,每天有多达近千次的生活物资外送。

为确保将病毒挡在卡口外,我和志愿者们会在卡口完成物资交割做好消杀,外送的递给外卖小哥,内送会用三辆手推车分别运送至卡点内的小区大门。而遇到需要更换电池的小哥,志愿者也会接过对方的电池、手机,酒精消毒后,手机挂在脖子上,然后提上几十斤重的电池帮他们换好后再送出来。

连续7天,每天上千次的转运,就靠值守卡口的16名志愿者。维持着卡口内2000多名群众的日常生活供应,还维持着周围老旧小区的蔬菜、水果、外卖等生活物资保障。一天下来,要跑上万步,嗓子累到说不出话来。

“我们这个片区是无疫小区哦!确实是你们给我们居民扎起的!你们辛苦了!”11月19日,划定该片区为无疫小区的那一天,我发现以前眉头紧锁的居民们有了喜气,并且路过时纷纷给我们打招呼表示感谢,那一刻心里特别暖。



从“小白”到”大白”


滑动图片查看更多


志愿者:黎芩 市检察官学院 职工
服务地点:北碚区复兴街道太山社区

“和泰家园350号需要一名登记和送物资工作的志愿者,这个小区前一天晚上有1例阳性病例,小区需要封控3天,解封之前不能回家,你是否愿意前往?”

作为志愿者,我被分配到了一个疫情比较严重的异地社区——太山社区参加疫情防控。接到社区人员的电话,我既紧张又兴奋。今年10月底,自己才刚刚向党支部递交了入党申请书,想来,这也算是党对我的一次考验。

当晚,按照社区安排在街道参加了培训,开箱扫码、遇到出错的情况怎么办、如何做好个人防护……经过简单培训,没有任何抗疫经验的我,正式成为了一名见习抗疫“大白”。

因为要封控,社区为志愿者租了一套两室一厅的民房,十几名志愿者同住一起。我和另外两个小姐姐住一间,排队上厕所、室外刷牙,冷水纸巾洗脸、半夜听呼噜声……再一次过上集体生活,我们几个小姐妹成了无话不说的好朋友。

15日凌晨1点,与我同住的黄姐被电话吵醒:核酸有两管混阳,她自己也在有问题的那一管里!经确认,采样时是我登记的。第一次离病毒这么近,我开始有点害怕了,过了一会儿,阙书记敲门让王姐跟医生去上门采样追阳。

王姐走后,我跟黄姐翻来覆去睡不着觉,一直留意着社区和点长的消息。由于核酸地址没有明确到房门号,电话也一直打不通,社区工作人员追阳一直追到早上七点过,一天新增三个阳性。幸好,黄姐姐和我的核酸结果出来了,都是阴性。这一刻,悬着的心终于落下。

几天的志愿者生活,我的食量比平时大了一倍,每天回到宿舍,看到走廊、沙发躺了好几个工作人员,大家都很累。这一刻,我明白,疫情当前,什么是责任、什么叫担当。



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百米”




志愿者:祝琳 重庆市检察院第五分院检察六部 副主任
服务地点:北碚区北温泉街道雨台花园社区

11月15日中午,我积极响应号召,和在法院工作的妻子一起报名成为抗疫志愿者。下午,便前往高风险楼栋进行外围卡点。我和妻子及另外3名志愿者组成了“五人值守小分队”,每人每日四小时不分昼夜轮班值守。

我所值守的楼栋是在一个老小区内,由于没有物业人员,帮助居民跑腿买东西、派送物资、解释防疫政策、维持居民核酸检测秩序甚至运送生活垃圾,都靠值守人员的“两条腿”。

“从小区楼栋到不远处的中转站,我每天要来来回回走上几十趟”。有时正值饭点,小区的外卖量、物资量陡增,值守点又不能长时间无人,我只好拎着好几包外卖、物资一路小跑。初冬的风里总是透着阵阵寒意,防护面罩弥漫着雾气,滴滴汗水顺着脸颊流下……

楼栋里的老人比较多,大多不会上网和使用智能手机。每次拜托我们买药取物时,他们总是提前准备好零钱,收到物品时又会满怀感激地道谢,这让人心里暖暖的。

卡点值守以来,我们夫妻俩根本顾不上孩子。但儿子说,最近都在很认真地上网课,并且特别敬佩爸爸妈妈,还说我们是冲锋抗疫的“大英雄”!



“妹儿,我要离开社区怎么办?”




志愿者:何璐君 渝中区检察院 干警
服务地点:巴南区李家沱街道西流沱社区

11月15日,我负责在社区办事窗口接听群众来电和接待群众来访,一遍一遍地耐心为大家解释防疫政策,解答群众就医、奔丧、出行、生活保障等方面的疑难问题。

“妹儿,我要离开社区怎么办?”满脸着急的王阿姨找到我,表示需要立刻离开前往南川。原来,王阿姨的母亲独自在家中风摔倒了,从巴南去南川,再快也要近两小时。

为此,我第一时间与王阿姨母亲所在的社区取得联系,向他们通报了病人情况。同时,以最快速度帮王阿姨做好防疫信息报备和闭环防疫管理交接工作,并将通行证送到她的手上。

“社区工作人员打开了密码锁,我母亲已经苏醒,身体没有其他外伤。”半小时后,王阿姨专门打回电话,向所有为她忙碌的工作人员表达感谢。这让一直牵挂着的我们,终于放下了心。



20天“白+黑”坚守隔离点




志愿者:吴松桓 南岸区检察院办公室 干警

服务地点:南岸区南山街道二师继培楼隔离点


疫情来袭,上班不到两月的我,第二次去到隔离点支援抗疫。隔离点作为疫情防控最危险的前线,我作为一名检察新人,冲锋在前义不容辞。

在隔离点,我们开启了“白+黑”连轴转工作模式:白天,我负责报送隔离点的各种数据;晚上参与隔离人员的接收和放行。每晚12点,往往都是我最忙碌的时候,只要电话一响,立刻投入作战。


“马上有隔离人员到隔离点,请各点位人员马上做好接人准备。”收到街道发来的消息后,我就要开始核查流调信息、有无基础性疾病等信息,准备安排房间、建立台账;解除隔离人员时,我要联系街镇派车转运、发放解除隔离通知书……这期间,隔离人员有任何政策咨询、隔离问题、生活需求等问题,无论大小,我都要逐一登记并及时解决。


“年轻人,可不可以麻烦你帮我办理一下转运手续。”三天前,一名到重庆转运的老人家向我求助。因为年事已高,老人不会操作智能手机,无法办理转运相关程序的他,显得十分着急。


“我马上帮你处理。”我借助系统检索出了和他前往相同目的地的其他隔离人员电话,最终找到一位19岁的小姑娘帮忙,顺利办理转运手续。随后,又和老人亲属取得联系购买好机票。


“小吴,谢谢你的帮助,我已经顺利到家。”此后,老人特意委托家人向我发来微信消息表达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