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酒吧门口设置了‘未成年人禁止入内’的标识,工作人员要求疑似未成年人的来客出示身份证,检察建议取得了良好成效。”3月16日,重庆市人大代表孙政与重庆市万州区检察院检察官一同对辖区多家酒吧、娱乐场所进行回访时表示。
如今的变化,源于该院办理的一起涉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及其牵出的行政公益诉讼案件。
2021年8月至10月,16岁的小维(化名)与三名年龄相仿的朋友商量着“弄点钱来花”,于是多次以拉开未上锁车门的方式盗取车内财物共计8000余元。2022年1月,四人因涉嫌盗窃罪被移送万州区检察院未成年人检察部门审查起诉。
“我们四个经常一起耍,偷来的钱也是一起消费,主要用来吃饭、唱歌、喝酒......”讯问时,小维向承办检察官尹浩坦言。考虑到四名涉案未成年人具有自首、如实供述罪行,自愿认罪认罚、退赔被害人损失并取得谅解等从轻、减轻处罚情节,2022年2月,万州区检察院对小维等四人作出附条件不起诉决定。综合社会调查结果,该院通过协助联系就读学校、联系观护基地提供实习岗位、向未成年人父母送达《督促监护令》、跨区域家庭教育指导等方式为四人制定了针对性的帮教计划。案件背后的深层次问题引起了尹浩的关注,四人法治观念淡薄、生活缺乏目标是其犯罪的根本原因,而长期混迹于酒吧、KTV等娱乐场所进行高消费是导致其犯罪的直接原因。未成年人自由出入酒吧、KTV等娱乐场所,是不是普遍现象?带着疑问,检察官对辖区近二十家酒吧、娱乐场所进行明察暗访,发现部分娱乐场所未张贴或未在显著位置张贴未成年人禁入标志,多家娱乐场所违规接纳未成年人,个别酒吧、KTV通过“外围人员”的方式招用未成年人陪酒、带动氛围。“未成年人身心发育尚未健全,经常出入酒吧、KTV等娱乐场所容易沾染不良嗜好,结交不良朋辈,形成错误的金钱观和价值观,甚至引发犯罪或者遭受侵害。”尹浩介绍。“修订后的未成年人保护法第58条明确规定,营业性歌舞娱乐场所、酒吧、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等不适宜未成年人活动场所的经营者,不得允许未成年人进入……经营者应当在显著位置设置未成年人禁入、限入标志;对难以判明是否是未成年人的,应当要求其出示身份证件。”尹浩认为,酒吧、KTV等娱乐场所接纳未成年人、招用未成年人等行为不仅违反了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规定,同时也侵犯了众多不特定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为了从源头筑牢未成年人保护屏障,2022年3月,该院依法向有关行政机关发出公益诉讼诉前检察建议,建议其履行监管职责,加大执法力度,建立长效机制。收到检察建议后,有关部门联合部署开展未成年人保护专项整治行动,对辖区66家酒吧、娱乐场所开展拉网式排查,对6家违法经营主体给予罚款和责令限期整改的行政处罚,并组织经营者进行法律法规培训,推动酒吧、娱乐场所规范有序经营。2022年8月,小维等四人顺利通过了6个月的考验期,均已回归校园或社会,该院依法对其宣告了不起诉决定。“请检察官姐姐放心,我正在努力学习劳动技能,今后一定遵纪守法,远离不健康娱乐场所。”2023年3月初,小维在电话里向尹浩诉说着自己的近况。据悉,2022年以来,万州区检察院坚持依法办案、精准帮教与社会治理协同推进,帮助23名涉罪未成年人重返校园或社会,以办案履职为切入点,针对校园周边食品安全、文化产品安全等重点问题开展公益诉讼监督,发出诉前检察建议4份、磋商意见书2份,实现“个案治标”向“源头治本”的转变,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