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IPv6网络
当前位置:首页-典型案例
典型案例
江津:与时间赛跑的120个小时,拯救玻璃厂乡亲生计
时间:2020-08-21  作者:市院管理员  新闻来源: 【字号: | |

“目前,几个有意向投资的企业家来厂参观,合作洽谈也很顺利,有望为企业引进资金近千万元。”近日,江津区检察院检察官前往当地一家玻璃制品企业回访,他们从该企业办公室主任颜某口中得到一个好消息——老总回来了,企业达产率提高了10%,资金到位后3条生产线将全面复工复产。


检察官回访玻璃厂了解企业近况


检察官回访看到,该企业车间生产井然有序,工人来回地忙碌着,置物架上整齐地排列着待加工的半成品酒瓶。看着眼前繁忙的景象,谁能想到就在不久前,这家玻璃企业却曾经陷入绝境。

 

 



一函通知  揭开玻璃厂经营近况

 



 

7月27日,该院收到江津区非公联席领导小组关于集中交办民营企业困难问题的通知。一番梳理后,该院检察官程序和同事们发现,在矫对象喻某“摊上大事儿”了。


原来,喻某在当地创办了一家玻璃制品有限公司,去年他因犯生产假冒商标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缓刑五年,并在北碚区接受社区矫正。
 

检察官向管理人员颜某、叶某了解企业近况


检察官走访了解到,喻某公司主营业务为白酒瓶生产销售,属劳动密集型企业,吸纳300余人就业,也是当地的纳税大户。受今年疫情影响,公司业务订单出现断崖式下滑,喻某却既不能到厂实施管理,也不能出市拓展业务,企业生存发展举步维艰。

“一个月前提交的经常性跨市县活动申请暂未得到批准我不能及时到工厂指导生产,只能干着急。”同检察官谈起公司生产近况时,他一度忧心忡忡。


“公司员工80%是附近村民,还吸纳了不少建卡贫困户和残疾人就业。”程序介绍,当时3条主生产线全部“趴窝”,复工复产迫在眉睫,“帮助喻某尽快完善相关手续,也许就能挽救一个企业,保住200多户农民工的‘饭碗’”。

在进一步核实喻某的案件后,7月28日,检察官们随即向执行地社区矫正部门了解情况,协调沟通在矫对象申请经常性跨市县活动审批程序等情况。了解该企业的实际困难后,该部门加快了审批流程。7月31日,喻某提交的经常性跨市县活动申请得到批准。

从接到线索到申请获批,江津区检察院仅用5天时间,就赢得了这场与时间的赛跑。

“喻总回来后,大家都像吃了一剂‘定心丸’!”该公司管理人员颜某说,公司现在正加快复工复产,工人们都陆续回到厂。“玻璃厂离家近,娃儿爸爸去外地打工了,我下班了还能照顾家人,挺好的。”一名女工边笑着回答,边熟练地给手上的酒瓶贴花。

检察官与生产线上的女工聊家常


据悉,今年6月,江津区检察院对辖区内在矫对象复工复产情况进行专题调研。经调查,该区现有500余名社区矫正对象,其中有50余名涉企矫正人员。

 

短短几天的时间里,该院就对50余名涉企矫正人员逐一进行电话联系,了解企业复工复产情况、存在困难问题等。针对13名在矫对象提出的经常性跨市县活动申请,该院经与相关部门协调沟通,帮助其全部获得批准。

 

江津区检察院检察长蒋文军表示,重庆市检察院最近出台服务保障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对全市检察机关服务保障企业复工复产提出了新要求,该院将坚持刑事和民事并用,坚持规则和法治并行,坚持办案和服务并举,努力落实让企业“活下来”“留得住”“经营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