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IPv6网络
当前位置:首页-典型案例
典型案例
借钱给十五岁中学生造成损失谁负责
时间:2005-04-07  作者: 本站通讯员   新闻来源: 【字号: | |

    基本案情:2004年10月,李某(当时15岁)因同学高某有急事需用钱向张某借钱,张某因与李某的哥哥关系不错,便将现金500元,又从银行取款1500元借给李某,李某打借条约定半年内还清。因到期未还,张某多次向李某的母亲陈某索要,陈某均以事前未征得其同意拒付。张某遂起诉到法院,要求依法追回此款。

  陈某在庭审中辩称:李某把所借之钱借给了同学高某,高某现下落不明,故无法还钱。李某系未成年人,其所实施的行为属无效民事行为,所以不能承担民事责任。所以对此款不应归还。在处理本案时有三种不同意见:

  第一种意见认为,此款应由高某归还。因为李在借钱时就已经表明,这个钱是为高某借的,因而,李是代为给高某借,实际用款人是高某。故张某不应诉讼李某及其母,应直接诉讼高某。

  第二种意见认为,此款应全部由李及其监护人归还。理由是,李是未成年人,其不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其借款金额不大,与其年龄特征、认知等相符。所以,他借款的行为合法有效,此款应由其个人还。但其是学生没有还款能力,按照《民法通则》的规定,应由其监护人归还。

  第三种意见认为,诉讼双方应各自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笔者同意第三种意见。理由是:李某向张某借2000元,并出具了借条,这是双方实施的一种借贷民事行为,确认该民事行为是否有效,首先要看李某是否具有与之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民法通则》第12条的规定,十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属于限制民事行为人,只能进行与他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活动。如果实施其他民事行为,应当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征得其法定代理人的同意。《合同法》第四十七条同时规定,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订立的合同,经法定代理人追认后该合同有效。李某实施借钱行为时15岁,属限制行为能力人,他向张某借钱转手给了高某。依照李某的年龄、智力状况,他不能理解这种行为,也不能预见该行为可能发生的后果,与其行为能力不相适应,是限制行为能力人依法不能独立实施的民事行为。而李某的母亲陈某,对李某的借款行为不予追认。

  根据《民法通则》58条的规定,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依法不能独立实施的民事行为是无效民事行为,不能发生法律效力。《民法通则》第61条规定,民事行为被确认无效或被撤消后,有过错的一方应当赔偿对方因此所受的损失,双方都有过错的,应当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张某明知李某系未成年人,又明知李某是为同学借钱,将钱借给未成年人的李某也有过错。因此,张某明知李某系未成年人,不能完全独立实施民事行为,且在没有征得其母陈某同意的情况下,借钱给李某是错误的,应负一定责任,但不是主要责任。

  李某在未征得父母同意的情况下,借款立据,该行为与其年龄,智力状况不相适应,属无效民事行为,其监护人应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民法通则》133条规定,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造成他人损害的,由监护人承担民事责任。 (夏思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