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名在仕途之路上春风得意的高级审判官,在他的观念里,收一点感谢费,拉一些赞助,给自己的“朋友”介绍几件案子,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是社会上的普遍现象。可是最终,他却因为自己平时所谓的“普通事”而锒铛入狱。他应该知道,那些不叫“小事情”,在法律上有其专有的名词——“受贿”。
活在被“骗婚”的痛苦中
1953年,张贵出生在沈阳的一个工人家庭,由于对军营的无限向往,张贵18岁便穿上了军装。因为在部队里表现十分出色,两年后张贵就入了党,曾被评为“优秀教官”等荣誉称号。张贵心中充满了年轻人远大的抱负:在部队里好好表现,争取当上部队里的领导。
1978年,一表人才的张贵已经到了结婚的年龄,家人和朋友都积极张罗着为他介绍女朋友。不久,经人介绍,张贵认识了姑娘李琳。在假期张贵见到李琳时,听说她在图书馆里当图书管理员,原本对文学感兴趣的张贵就对这个姑娘留有了美好的第一印象。回到部队,张贵给李琳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长信,在信中谈论了自己对《共产党宣言》的看法,对于人生理想的追求,军中生活的酸甜苦辣……不久后,张贵收到了李琳浪漫的回信,她在信中谈到了自己对于理想的追求,对于生活的美好憧憬,以及更多的对于世界名著的读后随感。手里拿着这长长的信,看着她娟秀的楷书,张贵陶醉了,又写起了回信……
鸿雁传书一年之后,张贵与李琳结婚了。张贵以为找到了自己今生的伴侣,休完了甜蜜的婚假之后,张贵回到了部队里,每每想到妻子在车站送别自己的情景,抑制不住相思之苦的他开始给自己的妻子写更加缠绵的情书。但信寄出去很久都没有收到妻子的回信,张贵原来以为信李琳没有收到,就又写了一封信,等了很久张贵才收到来自“家里”的回信,信是自己新婚妻子写的,但信中一改往常的情意绵绵,没有小别后的相思之苦,只是寥寥数语,简单报了个平安,连两页信纸都没有写满,更奇怪的是连信里面字的笔体都改变了。
“当初的信都是别人写的吧!”战友的一句戏言让张贵坐立不安。张贵向部队请假回家,回到家的他试探地询问李琳为什么前后信的内容、笔体会变化如此之大。李琳的回答却是:“我最近在练行书,而且我也怀孕了,根本没有时间写信!”看着妻子微微隆起的肚皮,张贵沉默了:“婚姻要建立在爱情之上,如果那些信不是她写的,那么就证明我爱上的不是李琳,而是写信给我的人。可是我们已经结婚了,我能怎么办啊?”李琳一口咬定信是自己写的,还理直气壮地说:“我人都是你的了,你还管那信是谁写的干嘛?”于是,张贵回到了部队里,不再给妻子写信,整天努力训练,努力工作,一心要实现自己远大的抱负。几年以后张贵才知道那个和自己通信的是李琳的大嫂,一个大学中文系的研究生。
1980年儿子的出生给张贵带来了很大的快乐,但没能使张贵从被“骗婚”的阴影中走出来,他觉得自己和李琳在心灵上存在差距,而且作为图书管理员的李琳也并非张贵原来想像的那样有素质,因为李琳看到周围的一些军人都转业回到家乡,便整天吵闹着要让张贵转业回家照顾自己和孩子。
顺途中的随波逐流
本打算在部队里凭借着自己的优秀表现,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上领导岗位的张贵终于在李琳终日的吵闹下妥协了。1985年,张贵转业回家,在当地法院当上了一名书记员,开始了他的仕途生涯。
张贵是个认真的人,而且很努力,工作的成绩也很出色,一年后,他被升为助审员,又过了一年,张贵成为审判员。由于自己在部队时参加自考取得了大专文凭,所以在1998年,张贵很顺利地在吉林大学法学院取得了文凭。勤奋好学的张贵在仕途之路上可谓一帆风顺。“我红的时候,经常出现在电视上、广播里,报纸上的典型就是我。我审理过的案件的当事人总给我送锦旗,上面用金字写着‘人民的好法官’、‘公正、廉洁’啊什么的!我还被评为高级审判官。”谈及此,张贵的眼里满是当时的辉煌与骄傲。
但是,辉煌的背后却是痛苦和眼泪。1992年,张贵惟一的儿子被自己以前的一个朋友杀害了,而儿子的死也给原本就不和谐的家庭生活造成了更大的沟壑。他痛苦极了,妻子跟疯了般整天埋怨他,说是他害死了儿子。张贵没有办法,只有不回家,因为在家里没有温暖,没有快乐,只有无休止的吵闹,所以张贵把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到工作上。由于张贵在法院办理案件的数量最多,效率最高,因此得到了领导的好评与重视。1993年,张贵被调到经济庭当审判长。
张贵所在的经济庭审理的经济案件诉讼标的都在150万到4000万之间,在开庭之前,有很多当事人邀请他出去吃饭,或者干脆送给他红包。张贵开始都拒绝了,可时间长了,下班之后,当事人还是很“诚心”地来找他,就是要求“吃吃饭,聊聊天”。张贵觉得也真是没什么,就去了。第一次,第二次……再后来,张贵觉得有时帮助当事人挽回几百万甚至几千万的损失,找他们拉些赞助也不足为过,慢慢地,这些“很正常”的想法占据了张贵的大脑,并一步一步把他拉向深渊……
遭遇“师生恋”
1994年的时候,张贵在开庭审理案件的时候总能感觉到一个火辣辣的目光在注视着自己。他循着那目光看去,是一个年轻的女孩,文静中透出浓浓的书卷气,应该是一名实习的律师,张贵这样想。后来他知道了这个女孩叫秦荷,刚刚大学毕业,她把张贵称做“老师”。对于她的称呼,张贵不置可否地笑了笑。
渐渐地,张贵和这名实习律师熟络起来。看着年轻有活力的秦荷,张贵不禁想到了自己曾经在信中深深爱上的那个“女孩儿”,她们都一样对人生充满憧憬,都一样文静却不失活泼,都一样富有才华又温柔体贴……张贵在法庭上是那么的雷厉风行又公正严明,而他的婚姻生活却是那么痛苦。虽然张贵对秦荷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但秦荷觉得张贵和自己之间并不仅仅是师生的感情……秦荷总说张贵是封建思想的受害者,她曾经多次劝他从痛苦中解脱出来,但张贵还是有些迟疑。即使这样,秦荷还是和张贵偷偷地相爱了。
也许是张贵的妻子李琳觉察到了什么,李琳从只在普通的家庭里的吵闹,扩大到法院当着全院的领导和同事哭闹,哭诉自己痛苦的遭遇:儿子没了,丈夫对自己不好。张贵实在忍受不住了,向李琳提出了离婚,房子给她,财产也给她,只要换回自己的安静日子。见自己丈夫是铁了心要离婚,李琳只得同意了。
拿到离婚证书的那一刻,张贵舒了口气,终于可以光明正大地去爱了。可是,他和秦荷并没有公开两个人的关系,因为他们自有打算:按照规定,夫妻俩不能同时办案,但如果是朋友关系的话,一同办案就光明正大了。秦荷是律师,代理一个经济案件的费用是诉讼标的的1%,如果秦荷接到诉讼标的在150万和4000万之间的案件的话,秦荷就可以多挣钱,而张贵就是经济庭的审判长,张贵审理的案子介绍给秦荷,钱给秦荷赚,这叫肥水不流外人田。想到这些,两个人决定不公开他们的关系。为了以后和秦荷的幸福生活,张贵也开始了另一种生活。
肥水不流外人田
1998年,有一个电缆销售处的王经理找到张贵,请求他的帮助,因为上海有一家企业欠该电缆销售处120万元,销售处的工作人员要了10年都没要回来,现在销售处的资金实在周转不开了,希望张贵能够帮助他们。张贵以购销欠款纠纷把案子立上后,随即向王经理推荐了一名经验丰富的女律师——秦荷,并说:“什么案子只要由秦荷来代理,没有打不赢的!”按照律师的收费标准,秦荷应该收王经理诉讼标的的1%即12万元,王经理二话没说,先预付给秦荷2万元。就这样,办案讲求效率的张贵拿着立案手续,带着秦荷和一名自己的助手飞到了上海,首先查封了该企业在银行的账号。还没等张贵等人离开银行,那个企业的领导就出现在张贵的面前了。他要求张贵把账号解封,张贵却说自己没有带解封手续,于是,张贵被这个企业领导请到了高档酒店。在酒桌上张贵给其出主意:说可以先在被查封的账号边上挂上一个临时账号,待企业把欠款还了之后再解封。因为上海的这个企业在银行中的账号上的600多万元被封了,所以企业的领导被迫同意还钱了。
要了10年的欠款就这样被张贵在半个月内要了回来,王经理很是感激他。但是后来秦荷找到张贵说,原先王经理说好结案后给自己的10万元却不给了。张贵找到王经理,王经理却说“凭什么这个律师半个月就挣12万?她什么也没有做,就跟着去上海跑了跑,这剩下的10万元不能给她!”张贵不能和人家发火,只能说“人家律师事务所也有规定,律师费就是诉讼标的的1%,你要是不给她,秦荷回去没有办法交差!”王经理看到张贵如此维护秦荷,便硬着头皮说道:“冲着您的面子,这钱权当给您的感谢费了!”张贵也没多说什么,与王经理的公司财会去银行取钱,把10万块钱拿了回来,准备留着两个人结婚用。
这期间,开庭前给张贵送礼的,事后给张贵感谢费的人有很多,张贵都自然而然地收下了,他觉得这样做很正常。张贵把大的经济纠纷案件介绍给秦荷,官司打赢后秦荷收取律师费也是再正常不过的,当然不会被发现。没过多久,张贵买了新房子,又买了新车,看来,在他心目中的所谓幸福生活的要件差不多备齐了,只准备于2002年5月份与相恋10年的女友举行婚礼。但是,2002年的3月份,张贵却被“双规”了,这场“迟到的爱”也幻化成泡影了。
没有举报,就是一个案子牵扯出来的,这个缺口就是法院的一个执行案件,执行员被“双规”,检察机关去那个单位清查账号,发现有2万元款项去向不明,后来会计说钱给了张贵。就这样张贵的一切事情败露了。
最后检察机关查出张贵受贿20.03万元,其中他从电缆销售处的王经理那要的10万块钱也在其中,因为那10万块也确实是“给张庭长的感谢费。”一切事实都调查清楚了,张贵最终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8年。
“不要以为收感谢费是正常现象,不要聪明地认为自己的事情不会被发现,更不要随波逐流,不按照规定办事,到头来后悔的是自己!”张贵虽然很痛苦,但是他没有办法,忏悔和泪水换不回来他的自由,他只能在监狱里积极改造……(文中人物为化名)